端午节的来历起源新考
端午将至,韩国称端午是韩人之节。何新先生授权本站始发此文,正本清源。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以为夏至之日,颛顼及殷商古历以之为尝黍之新年,彝历以为星回之节,又演变为“火把节”。
今东亚有某国继首都更名后,又欲将端午节本国化。而国人则数典忘祖,亦很少知道年节古俗的真正来历。
1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五”与“午”通用,故又为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闻一多云“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设定此为祭龙祭祖之日,则前人无说。其实“端午”之设,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
公历以6月27日为夏至之日,约当夏历之五月初。古历之夏至在五月略相当于端午,而夏至之节,乃是殷商古历的新年,尝新黍之日也。
据近年商史学者研究甲骨文,夏历五月是殷历之岁首。常玉芝说:“气象卜辞证明殷历岁末岁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历的岁首一月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即相当于夏历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所以殷正建午。”
“殷历是以麦收后的始食麦、种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时作为岁首正月的。于农事,则称‘食麦’月;于天象,则称可标志岁首的大火为‘大辰’、‘天子大纪’。此月为夏至所在月,相当于夏历五月,借用月建称名,则可说是‘建午’。”
《周礼·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贾疏:“冬至日阳气转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转升而祭地祗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墠(音扇)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可见远古有夏至祭地祗的风俗。所谓地祗,就是地灵,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谓“田祖”。
殷商历法,以夏至(端午)为正月新年。西周建国后改历,以立春为正月新年。其后,汉代行太初历、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夏至与端午遂分别为两个节日。
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祗节”。《道藏·岁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据《风俗通》,古时夏至原曾有煮龟之俗,“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龙物也。秋字《说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龟。
龟古音近秋。根据先秦古历法,夏至一阴生,此日过后,天遂交入秋令矣。
2
据甲骨文,夏至之日,新麦成,种新黍,故以之为食新麦之节日。西周以后,则演变为端午尝黍并以新黍献神之俗。《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略引)
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主,古时包粽子用黍。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许慎《说文》:“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禾下从汆,象细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所谓角黍,也就是献神尝新的粽子。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注:“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阳具)也。据古人说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宽叶,盖取义于“荫”。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尔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乃具成“阴阳之象。”
《齐民要术》:“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3
古人认为,夏至后天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于端午节,自古又有避恶之俗。
《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以彩绳系结祈福寿绵长,这也就是近年流行国际之间所谓“中国结”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药浴之俗,药用兰草。《夏小正》:五月:“煮梅。蓄兰、颁马。”疏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辟除毒气。”蓄兰即洗兰,以兰汤作沐浴。浴兰汤、悬桃符,都是为避毒。因五月阳气至极,极阳伤人,于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为岁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见于中原。但礼失而求诸野。在少数民族中,则至今仍可见此俗遗风。民族学家卢央指出,彝族太阳历的新年称“星回节”,因为在夏天的星回节有点火把的习惯,所以也称为“火把节”。
陈久金说:“星回——就是北斗星开始回转了。这时,正是谷子成熟的时候。俗说话:星回之日过火把节。我国古代习惯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与《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确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陈久金又说:“星回节,又称‘天中节’。‘天中’者,正五月也,因为上古历法一年只有十个月,五月为中。”其实,所谓“天中”,与“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义,本来完全相同。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以为夏至之日,颛顼及殷商古历以之为尝黍之新年,彝历以为星回之节,又演变为“火把节”。
今东亚有某国继首都更名后,又欲将端午节本国化。而国人则数典忘祖,亦很少知道年节古俗的真正来历。
1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五”与“午”通用,故又为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闻一多云“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设定此为祭龙祭祖之日,则前人无说。其实“端午”之设,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
公历以6月27日为夏至之日,约当夏历之五月初。古历之夏至在五月略相当于端午,而夏至之节,乃是殷商古历的新年,尝新黍之日也。
据近年商史学者研究甲骨文,夏历五月是殷历之岁首。常玉芝说:“气象卜辞证明殷历岁末岁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历的岁首一月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即相当于夏历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所以殷正建午。”
“殷历是以麦收后的始食麦、种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时作为岁首正月的。于农事,则称‘食麦’月;于天象,则称可标志岁首的大火为‘大辰’、‘天子大纪’。此月为夏至所在月,相当于夏历五月,借用月建称名,则可说是‘建午’。”
《周礼·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贾疏:“冬至日阳气转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转升而祭地祗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墠(音扇)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可见远古有夏至祭地祗的风俗。所谓地祗,就是地灵,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谓“田祖”。
殷商历法,以夏至(端午)为正月新年。西周建国后改历,以立春为正月新年。其后,汉代行太初历、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夏至与端午遂分别为两个节日。
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祗节”。《道藏·岁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据《风俗通》,古时夏至原曾有煮龟之俗,“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龙物也。秋字《说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龟。
龟古音近秋。根据先秦古历法,夏至一阴生,此日过后,天遂交入秋令矣。
2
据甲骨文,夏至之日,新麦成,种新黍,故以之为食新麦之节日。西周以后,则演变为端午尝黍并以新黍献神之俗。《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略引)
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主,古时包粽子用黍。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许慎《说文》:“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禾下从汆,象细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所谓角黍,也就是献神尝新的粽子。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注:“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阳具)也。据古人说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宽叶,盖取义于“荫”。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尔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乃具成“阴阳之象。”
《齐民要术》:“俗,先以二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3
古人认为,夏至后天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于端午节,自古又有避恶之俗。
《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以彩绳系结祈福寿绵长,这也就是近年流行国际之间所谓“中国结”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药浴之俗,药用兰草。《夏小正》:五月:“煮梅。蓄兰、颁马。”疏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辟除毒气。”蓄兰即洗兰,以兰汤作沐浴。浴兰汤、悬桃符,都是为避毒。因五月阳气至极,极阳伤人,于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为岁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见于中原。但礼失而求诸野。在少数民族中,则至今仍可见此俗遗风。民族学家卢央指出,彝族太阳历的新年称“星回节”,因为在夏天的星回节有点火把的习惯,所以也称为“火把节”。
陈久金说:“星回——就是北斗星开始回转了。这时,正是谷子成熟的时候。俗说话:星回之日过火把节。我国古代习惯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与《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确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陈久金又说:“星回节,又称‘天中节’。‘天中’者,正五月也,因为上古历法一年只有十个月,五月为中。”其实,所谓“天中”,与“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义,本来完全相同。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就出现了严苛的礼仪体系,这些礼仪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各处,现在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西方的礼仪不同,中国的古礼有着很多的讲究,那么在古礼中有一种常见的跪拜礼,这是为了表达对
-
传统礼仪,没有敬烟敬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传统礼俗中诚敬谦和,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传统礼仪,没有敬烟敬酒,没有八面玲珑,传
-
每个节日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毕竟不同的节日本身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中国的传统节日讲究的事情是比较多的,习俗也是很多的,这一天的禁忌也会有,那么在2022年的时候,龙抬头的时间是几月几号的呢? 20
-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但您是否知道这个习俗的由来呢?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
-
赏月佳对 (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