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民俗 > 民间习俗

中国民歌研究_民歌都是集体创作的吗?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3-18 15:32:14阅读:


  历史不能中断,民歌还在延续。对民歌属性的异议,就想让大家意识到,民歌不只是具有集体创作和口头传承的属性,而且还有个体创作和媒体传承的属性,这样才能对某些新民歌产生认同感,才能有利于新民歌的不断创作和不断涌现。曾记得,在“大跃进”年代里大力提倡新民歌的创作,人人动笔,个个咏唱,新民歌铺天盖地(质量另当别论)。但“文革”时,只有少数几首重新填词的民歌被演唱,其他一概被斥之为“靡靡之音”而禁唱,使民歌的传承和再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粉碎“四人帮”后,民歌的传承问题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过,采录工作做得多了些,而传唱工作做得少了些,对于创作新民歌的事更是无人提及。那么我们这一代过后,难道中国大地上的民歌还只能是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腔老调”在反复咀嚼吗?可能会做到代代相传,但充其量只能做到传承,而难以做到发展,这与民族音乐应在传承基础上发展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为民歌属性重新定义看来不是小事。如果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洞察事物,民歌要发展,民歌能发展,对一些民歌现象就不会产生分歧,甚至“对簿公堂”,如王洛宾对新疆民歌的改编,郭颂对赫哲族民歌的改编,都渗透了个体创作,这是在新民歌创作中司空见惯的事;黎锦晖创作的湖南民歌《采槟榔》、佚名的江苏民歌《采红菱》,都是由个体完成的新民歌作品,并通过现代媒体广泛传播;有人把符合民歌条件的创作歌曲《太湖美》当作江苏民歌,把创作歌曲《采茶舞曲》当作浙江民歌,编入各种“民歌集”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笔者认为,民歌可以个体创作并通过现代媒体传播。少一些争议,多一些创作,有些创作歌曲被看作民歌是莫大的光荣。广大音乐工作者,特别是生活在基层的作者、歌者更有责任、更有能力创作新民歌,将这一代百姓的喜怒哀乐在民歌中生动地表现出来,那么,数百年以后,如果再要编选《中国民歌集成》的话,我们可以囊括整个历史时期,而不至于从建国后就开始断层。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那么什么是五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用五只蝙蝠代表“五福”,祝福别人“五福(蝠)临门”。那“五福”是什么呢?“五福”出自《书经》的《

  • 满周岁的“抓周儿”礼

    抓周,是中国民间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又称为“试晬”、“试周”、“试儿”。一般在婴儿周岁时进行。抓周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

  • 我国古代的七夕: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农历七月初七日,俗称七夕,是我国古代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由于此节日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纠缠在一起,节日中的拜星、乞巧、化生、卜巧等风俗多缘于此,且与妇女生活息息相关,故&

  • 端午节家居装饰习俗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

  •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民俗专家称,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因此,人们把端午日称为“女儿节”。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介绍,现代苏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