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人物 > 近代人物

何长工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1-12-28 11:59:59阅读:
何长工共产主义战士

中文名:何长工

别 名原名:何坤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华容

出生日期:1900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1987年12月29日

职 业: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

信 仰:马列、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简介

何长工(1900-1987),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去北京长辛店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去比利时做工。1924年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5年在湖南南县、华容从事学生运动,曾任新华中学校长,并任该校中共党委书记,创建该地区中共党团组织。1926年秋任华容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南(县)华(容)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

人物生平

革命早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后任连党代表。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

1928年初曾被毛泽东派到王佐部队做政治工作。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团党代表、红四军三十二团党代表兼中共宁冈中心县委书记,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湘赣特委委员、前敌委员会常委。何长工也是朱毛会师的关键人物,他奉毛泽东之命到韶关寻找朱德部队。

1929年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曾率赤卫军等坚持井冈山斗争。后任红五军五纵队党代表。

1930年5月任红八军军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与开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攻打长沙的战斗。

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

1932年3月任红五军团十三军政委。

1933年10月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2月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

1934年9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潘汉年一起到寻邬筠门岭,与反蒋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的代表谈判,达成就地停战等五项秘密协议,后红军长征经过陈部防区时未遭堵截。长征初期他任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遵义会议后任红九军团政委,曾与军团长罗炳辉率部在侧翼单独行动,担负掩护和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任务。红九军团曾受到张国焘拉拢,这是后来何长工不再被毛泽东重用的重要原因。

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任职

历任两延(延长、延川)河防司令员兼政委,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校长兼政委、总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

任东北军政大学代校长。1947年起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1952年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共党组书记(部长是李四光)。

1975年10月任军政大学副校长。

1977年12月任军事学院副院长。他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还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7年12月29日在北京病逝。著有《难忘的岁月》。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上一篇: 窦立庵
  • 下一篇: 盛习友
    • 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

    • 蒋百里

      蒋百里(1882年—1938年11月4日),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镇)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 潘孝德

      潘孝德(1881~1969) 字世道,号列卿,原籍福建永春达埔。清光绪七年(1881)生于德化赤水街。近代名闻中外的白鹤拳师,赤手空拳打虎的英雄。

    • 常任侠

      常任侠(1904~1996),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

    • 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共第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