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德
1913年9月2日生于文昌潭牛乡宝球村。
1924年出国往越南。
1927年从越南回国,在文昌县第一小学、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读书,参加童子团。
1930年在琼海中学加入共青团,任团支书、区委书记,后遭敌人搜捕,1931年在同乡的掩护下到了越南。
1937年在越南堤岸、西贡领导两地华侨学生向国民党驻越南西贡的领事情愿,要求保护华侨的救国自由。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和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并任上海市学生救亡会主席。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区学生救亡协会党团书记,党的区委书记,中共上海学委委员、常委(学委会是学生党的领导组织)。在上海作为中国学委领导之一,机智勇敢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和青年们一起发传单、演话剧、发动群众募捐,积极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团结广大群众支持抗战,为抗日根据地输送了有生力量。
1941年受命调到苏中(即江苏省长江以北的中部)抗日根据地工作,改名林修德。曾任中共南通中心县委宣传部长、苏中办事处处长、苏中第二专员公署公安局长。
1945年后人苏中东台县县委书记,华中工委城市工作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中共两淮市委副书记。
1949年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后调任中共福建省福州市委副书记。
1950年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书记。
1954年当选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历任省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福州市委第一书记。1963年下半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当选全国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
197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小组组长。中共十一大代表。
1978年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1985年任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顾问。
1994年1月离休。
1998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
1978年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出现排华浪潮,越南迫害华侨的情况更为严重。中央决定由原来计划接待被驱赶的难侨从1万人最后增加到30万人。被驱赶难侨从云南、广西边境蜂拥而来,来势很猛,有时一天多达二、三千人,形势十分严峻。以廖承志为首的侨办党组,特派侨办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林修德亲赴接侨第一线接待难侨,把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到难侨中。年过65岁的修德同志不顾风雨,酷暑,昼夜奔波在云南的河口,广西的东兴、凭祥、北海边境口岸之间,亲自送茶送水,送食品,衣服,问寒问暖。经过中央、地方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在短短几个月间,成千上万难侨移到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的华侨农场妥善安置。侨务系统从1978-1980年公办起86个华侨农场,安置越南难民26万人,顺利完成接侨安置任务。
-
韦健森(?—1938),广西同正县克强乡新安村(今中东镇新安村)人,壮族。
-
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
革命烈士,红军早期军事领导人,鄂豫皖根据地创立者之一,1931年被错杀。
-
梁兴初(1912—1985),男,江西吉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
-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