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
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名祖燕,字立夫,浙江省吴兴人。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陈立夫成立了中统。
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使他在两岸关系中占据了一个颇为特殊的位置。他的这一主张,在两岸都得到积极回应,他也因此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2001年2月8日逝世于台湾台中,年101岁。
人物履历
陈立夫,192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采矿系。
1925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9月回国,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
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
1929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
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1932年7月,与厉麟似、朱家骅等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创立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1934年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8年—1944年任教育部部长。
1939年任(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
1948年6月18日—1948年12月22日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
1949年去台湾。
1951年定居美国,先后创办养鸡场、做皮蛋生意,同时还在家里 做豆腐乳和粽子卖给附近的中餐馆以谋生。
1961年因其父亲陈其业病重,首次获准回台。
1966年贺蒋介石八十大寿,再次回台。
1969年返回台湾定居,历任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
1988年7月14日,陈立夫联合33名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了“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共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中国文化统一论的首创,奠定了陈立夫在两岸关系的特殊地位,被台湾媒介奉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的“基磐”,他后来还当选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
2000年10月因为肺炎住进医院、并发心肌梗塞。
2001年2月8日晚近九时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
杨惠敏,(1915年3月6日—1992年3月9日),女,江苏省镇江市人,女童军、抗战时名人、教师。著有自传《八百壮士与我》。1992年3月9日,病逝于台北市石牌荣民总医院,享寿78岁。
-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
-
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长期执教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系,2010年病逝。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
-
詹才芳(1907年9月12日-1992年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
楚溪春(1896—1966),原名河,字晴波,河北蠡县北高晃村人,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阎锡山部晋军将领,阎百川的“十三太保”之一。1946年大同防卫战中以一个基干步兵师为主力,坚守45天,抵挡住了聂荣臻、贺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