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一
张心一(1897—1992),农业经济学家、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专家、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土坝水库,创办了第一个水土保持站,对西北黄土高原倡导水土保持和土地合理持续利用,引进草木樨、白兰瓜、洋槐等优良作物,培育人才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
张心一,原名张继忠(对外一直用C.C.Chang,即继忠的缩写),1897年1月17日生于甘肃省永靖县抚河村。少年时,家庭贫困,7岁启蒙,读私塾3年,10岁起在家帮助母亲务农,13岁进兰州师范附属小学,次年转入皋兰小学,并在课余跟随小学老师和一个来兰州在教会避居的进步青年学英语。
1914年他考入兰州中学,正在读一年级时,适逢北京清华学堂(当时是用庚子赔款办的留美预备学校,现清华大学前身)在甘肃选考公费生。张心一凭着学了几个月英语的优势,得以人选,经过1个多月艰辛的旅程徒步来到北京。复试时,因英语不及格,并超过规定的入学年龄而不能录取,后经据理力争,并说明是步行来京,感动了主考人,允许先试读半年再说。半年后英语小考及格,才成为正式学生。
在清华学堂的8年(1914—1922年),除完成各项功课、打好英语底子外,为探求人生目的和道路,还研究了中国诸子百家和佛教、基督教的理论、伦理道德,接受了王阳明的知行学说与民族和解的民族观。这几乎成为他此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深感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同学们参加了运动,并曾被反动军警拘留10多天,以后更为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以革新时务为己任。他同高士其(后来成为著名科普作家)等在“校役夜校”义务教课,还兼任过一年校长,帮助扫盲。他和梁实秋、潘光旦等4人组成了“厚薄社”——意思是他们“天性欠厚,脸皮欠薄”,不作老好人,遇他人有不合理言行,立即批评,反对虚伪客套。1921年该校学生会组织“学生法庭”,他任第一任检察长,主持公道。
在清华学堂时,他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坚持到耄耋之年。从青少年开始的艰苦锻炼,使他一生得以抗过了肺结核、伤寒症和80岁后的3次胃肠癌症手术,活到95岁高龄。
-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
-
陈牧农(1900—1944),湖南桑植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早年投身军旅,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升任陆军第十师长、第九十三军军长。1944年5月,奉命率部从四川赴广西
-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
杜平(1908年-1999年3月4日),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杜平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全军展览,被誉为“将军书法家”。
-
孙若溪(1901~1962)原名明春,灌云县侍庄乡朱胥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