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董奉,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
许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舆县(今河南省平舆县)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重臣、名士、评论家。
-
石韬,字广元,即石广元,颍川人,仕魏,官拜典农校尉、郡守。初平年间,石韬与徐庶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相善。与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
-
东汉末年人,自号黄巾,中平五年起事于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连破益州(今四川广汉北)、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巴郡(今四川重庆北嘉陵江北岸)等,控制益州大部。 后为益州从事贾龙所破。历史上,马相仅仅是占领
-
张既(?-223年),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举茂才,除新丰令,治绩为三辅第一。
-
刘恂(?—约311年),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第六子、晋朝安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