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竟为了避免鬼上身
各位看官在看古装剧或者读明清小说的时候,是不是对某个情节特别熟悉。当某人犯罪,判官扔签定罪,大喊道:明日午时三刻拉出菜市口问斩!
各位有没有疑惑,为什么问斩都选在“午时三刻”?
我们先来说说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哪个时间段,“午时”大概是现在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午时三刻”大概正午十二点左右。学过地理的大家都知道,中午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现代我们称为迷信的东西,在古人的眼中那是深信不可疑的,中国五行八卦阴阳之说也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鬼神之说在古人眼中更是不可怀疑和亵渎的,当然也有提出另一论调者比如王充的《论衡》就宣扬人死如灯灭。
正是基于古人深信鬼神之说这一点,所以在问斩罪犯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东西。午时三刻,在古人看来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阻挡一切鬼神。
古代人们将杀人砍头之事看作“阴事”,他们认为被砍头的人会化作鬼混来纠缠判官、监斩官和刽子手,如果是被冤死的人更会化作厉鬼来纠缠这些人。所以官员们都选择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这样阳气可以压制鬼魂,使其不敢出现。
那历史上是不是真的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呢?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规定午时三刻,但是透过行刑的时间月份等,或许还真有些眉目。
唐宋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而且还规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
其他时间暂且不表,单单说一下为什么在“雨未晴、业未明”的情况下不得执行死刑,或许这也有夜间与下雨天阴气较重的原因吧。
当然,古代行刑并未规定午时三刻,但也规定了一定的时间,比如唐朝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内(今下午1点到5点之间)行刑。
当然,午时三刻或许是后代杜撰,我们只当了解历史听听罢了,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
摸金校尉,《鬼吹灯》里面四大盗墓门派之首,以技术含量高、规矩多著称。进入墓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东南角方向点上一支蜡烛;如果听见公鸡打鸣、蜡烛熄灭就必须赶快出去,身上不能带走一物;进过的墓室绝不可再进第二
-
在《康熙大帝》里,贯穿整本书的就是康熙和大她几岁的美貌少女苏麻喇姑之间缠绵忧伤的爱情故事。在很多电视剧里,都把苏麻喇姑塑造成康熙的
-
大壶节(KumbhMela)又称为圣水沐浴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会,也是世界上最热闹、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在节庆期间,来自各地的印度教
-
在明代时期,女真部落曾出现过一位容貌赛西施的奇女子,此人全名为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但在女真部落中,人们大多只知道她的另一个名字-
-
1、竹叶留羊车 历史记载司马炎后宫宫女众多,为了决定临幸谁,司马炎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