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 竟一口气斩首56人
清朝的监察制度是比较细密的,然而好多大案要案露出丑恶面目来,则与监督机构没有什么关系。最明显的是“王望案”。王望的案子引起乾隆的注意,并不是各路御史奏报、弹劾的结果,而是与阿桂、和糰在甘肃平定苏四十三作乱有关。
“穷藩司”拿出4万两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肃省河州爆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起义。经过几次交战,官兵损兵败北不能速胜。乾隆很生气,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主动向乾隆上奏,说现在正是用兵之际,军费紧张,自己乐意把平时积攒的4万两廉俸银贡献出来,“以资兵饷”。乾隆皇帝见王廷赞一出手就是4万两银子,觉得奇怪:仅仅一个藩司(布政使),家计怎么那么充裕?是不是和当地实行的“捐监”有关?
清代的藩司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俸银、养廉银合在一起每年不足万两。尤其甘肃,偏远贫瘠,所得与富庶之地的布政使有差距。因此说,王廷赞无论如何也捐不出4万两私银。
于是,乾隆皇帝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廷赞,看他是否染指捐监一事。
集体贪赃枉法
所谓“捐监”,就是允许一些有钱有粮的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并可以应试入官,称“监粮”。捐交的谷粮,遇到灾荒用来赈济灾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甘肃地瘠民贫,需要在辖区内实行捐粮为监。乾隆同意了勒尔谨的意见,并派出浙江布政使王望前往甘肃主持捐监。王望在乾隆眼里属于“能臣”,有在甘肃工作的经历。王望到任后,向勒尔谨建议各州县都可以收捐,这样可以解决内地粮仓储备不足问题。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王望赴任已经半年了,他向乾隆帝汇报了甘肃省的“捐纳”情况:到九月底止,已有19017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82.75万余石。乾隆皇帝肯定了王望的工作成绩,说他“承办认真”。实际上,王望所谓的80多万石粮食只是个虚数,粮仓里一粒也没有。不久,勒尔谨又上奏,称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希望皇帝准许把粮食折成银两。
经此,甘肃这个不富裕的省份,就成了那里官员的“富贵乡”,民间的捐银巧妙地变成私有财产,自总督以下都有份,自然王望得银最多。最后,甘肃全省各级官员,“上下勾通一气”,毫无忌惮地侵吞国帑民膏。
由于捐监有功,乾隆四十二年,王望升迁为浙江巡抚,由王廷赞接任布政使一职。王廷赞 “知其弊,不能革”,甘肃一如从前,集体贪赃枉法。
斩首56人
实际说来,“甘肃贪污大案”的查处,并非单纯因为王廷赞捐银4万两一事。那件事不过提醒皇帝,甘肃捐监可能有问题。实际上,原任布政使王望的奢靡生活,乾隆一直印象深刻,也常有所思,但没有证据。韩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王望接驾铺张奢侈。帝告诫:“南巡只是体查民情风俗,不是游玩观景,今添建屋宇,张灯结彩,朕实所不取。”
真正使这件“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启动大范围调查程序的,是大学士阿桂与尚书和糰初入甘肃时的报告。和糰奏折说入境即遇雨,阿桂也报告军队经常遇雨,道路泥泞,难以速进。一个“雨”字,使乾隆的怀疑之情有了涌泻的突破口,因为甘肃省的报告向来称少雨大旱,需要赈济。乾隆看了阿桂他们的报告很感慨,“可见该省亦并非竟少雨泽,人言俱未足信”。传谕阿桂、李侍尧确切访察。
阿桂、李侍尧奏报了王望等令监粮改输银及虚销赈粟自肥各种情况,甘肃的弥天大案才揭开了暗幕。乾隆表态:“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对于这起特大贪污窝案的处理是:王望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勒尔谨赐死;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
-
古代妓院是很公开的场所,男子都能到妓院花钱娱乐,但是到妓院的也不全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不同人到妓院可以找到自己的不同需求。 古代文
-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冬天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乾隆在用过午膳之后,带上几名侍卫从紫禁城的西华门匆匆出宫,径直往西城的前井胡同而去。一路上,乾隆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他是去参加一位大臣的葬礼。这位大臣名
-
历史上但凡延续百余年的朝代,都会为自己或者先祖造势,以确立政权的合法性。比如刘邦斩白蛇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李世民杜撰了与刘文静的监狱对话,武则天为了合法登基成功绑定了袁天罡,还有各位开国皇帝出生时的
-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说其实清朝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各种事情其实在清朝都有发生的,但是这也为后来的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提供了素材的,就好比清朝人喜欢穿的那种看起来就感觉十分不舒服的花盆底鞋为什么清朝人这么喜欢
-
说到“路易十四”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人,这个人治国也非常的厉害,康熙其实就是他的小迷弟了,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路易十四的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就是话说他非常的不喜欢洗澡了,而且竟然丑得人作呕,那么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