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如海为何要把林黛玉让贾母抚养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林如海只有这一个女儿,而且又不打算续弦,按照常理父女正该相依为命,但林如海竟然把黛玉送到贾府,而且他是想一劳永逸地把黛玉托付给贾母的。林如海有权有势有学问,完全可以给女儿提供优厚的成长教育,但他却没有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这里有什么原因呢?
失去爱女贾敏,贾母悲痛之下,想见唯一的外孙女,接来住一段时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般住一段时间就该回家呀。比如从小失去双亲的史湘云也常到贾府来,每次都是住一段就回家的。但是,黛玉来后,就一直住在贾府了。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书中的情形推测,不管林如海后来如何,黛玉都在贾府成长,直到出嫁。这种安排,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呢?黛玉自从进了贾府,到林如海去世,中间不知道过了多久,这期间林如海没有来看过她。从林如海的角度上,黛玉走后,膝下荒凉,难道心里不难过吗?即使有几房姬妾,怎能代替骨肉至亲呢?从黛玉的角度,外婆舅舅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怎见得在父亲身边长大不更好呢?
有人可能说,林如海拗不过贾母。这也说不过去,贾母思念外孙女,不见得就非得接来长住,黛玉总是林家的女儿,住了一段时间,只要林如海要黛玉回家,贾母总不能强留。看红楼梦第三回: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第十二回: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第十四回: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的”.......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一开始黛玉丧母,外祖母念及幼年黛玉“无人依傍教育”,遣人要来接去的,可见贾府风俗,多认为幼儿(尤其是女孩子儿)的教育,还是以母亲或家里其他有责任感、有才德女性为重,林如海虽然壮年,毕竟公务在身、家事分扰,又系男性,对黛玉的教育可能做不到那么专心、甚至专业,所以外祖母认为要接去,和家里的一众女孩儿进行养育呵护并且进行系统教育。大家族教育孩子,不在于“谁有钱”,而是在哪里受教育更规范。林如海病重时,黛玉要回杨州,贾母让贾莲“仍叫带回来”,应是黛玉在贾府那时也才十岁左右,仍到及併之年,仍是需要在贾府这个更好的环境中继续成长和受教育,另外,也是对黛玉的疼爱感情上的不舍,因此“仍叫带回来”。
第十四回凤姐点出:“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可见,原先也没有安排和意料林妹妹在贾府“住长了”的,应是到将到及併之龄,仍是要送回杨州父亲身边,在林家到发嫁之岁,由父亲嫁出去的。现在是父亲也去世了,可见黛玉在贾府真的是要长住了,住到出嫁为止了。
这里有情节上的为了安排宝、黛的青梅竹马的少年岁月,也还算是符合人情事理的。湘云小时候住贾府,后来回了史家,应是除了情节上这样安排黛、钗、湘女子在贾府的时间更错落有致外,从人情上来说,湘云和贾母的血缘关系也没有黛玉近,而且她自己血缘更亲的叔叔家在同城,当日可往返,没有在贾府“住长了”也是说得过去的。
-
中国有句古话“天下莫毒妇人心”,似乎女人之毒辣远远超出男性,此话不知从何而起,从何而出,被古往今来的男子经常挂在口上,令笔者大觉冤枉,身为女性深感不平。 要想反驳?当
-
郑和下西洋共计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并不相同,那么在明朝时期,郑和是如何解决语言不通问题的呢?其实因为早在汉朝时期,就有译官的出现。再如唐朝时,也有专职
-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奢侈太后”。她在吃穿用度上,都极尽奢靡之风。在吃的方面,慈禧可以说是个专家。她对饮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
-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变为
-
名人的身后总有伪作。汉代,李陵这个悲情人物《苏武李陵赠答诗》与《答苏武书》历来饱受争议,而王昭君的身后同样有着类似的作品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