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吴三桂投降清军追回了陈圆圆 陈圆圆为啥失宠了?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1-22 17:03:00阅读:

形容女子美艳绝色,有“倾国倾城”一说,一顾倾城,再顾倾国。中国红颜倾国的典型,有妲己、西施、杨贵妃,还有陈圆圆

闯王李自成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大顺王朝,就因为属下将领刘宗敏抢了陈圆圆,引得边关守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与之联手将大顺国覆灭。

陈圆圆,原名邢沅,字畹芬。小时候在养母陈氏身边,所以便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活在美女如云的江南苏州桃花坞,其自身也是美艳不可方物的尤物。

陈圆圆从小冰雪聪明,才华横溢,艳惊乡里,性格纯真善良,执着而富有正义感。

最初的邢沅是一个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少女。母亲早逝后,被姨丈卖入梨园,备受欺凌。无依无靠的她只好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在梨园学习了歌舞琴画,天赋颖慧的她很快崭露头角,尤以歌舞占魁首。鸨母为她改名为陈圆圆,高挂艳旗,招揽贵客,不久成就“秦淮八艳”之一。

秦淮八艳中,陈圆圆的才气虽不及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但论人气,陈圆圆却可以与之匹敌。

冒辟疆曾说:“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

冒襄称:“其人澹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观看陈圆圆演弋阳腔《红梅记》,为其演技所迷醉:“是曰演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大盘,令人欲仙欲死。”

邹枢称她:“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

陈圆圆的美,是“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陆次云如是说。美得浑然天成。

在江南名噪一时,也抵不过她对从一而终的爱情和平淡安稳生活的向往。但无奈生于乱世,加之朝代更迭,梦想也只能化作虚无。

经过多方辗转,后跟随吴三桂四处征战,与之为妾,一度“宠冠后宫”。但吴三桂在清王朝一路平步青云,提出要封陈圆圆为平西王妃时,她却不肯接受。

在吴三桂戎马倥偬的那些年里,陈圆圆为他消愁增乐,简直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可是在政途选择上,吴三桂并不听从陈圆圆的劝导,不惜将曾是自己君主的大明皇朝置之死地,使大江南北掀起滚滚硝烟,陈圆圆默默看着这一切,不免黯然神伤却无能为力。

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看惯了人世间的沉浮起落,生死恍如过眼烟云,她对一切都已看淡。何况她也明白,为了自己,吴三桂不惜引外族入关,毁灭大顺王朝,背弃朝廷及家人,落下了重重罪名,这一切虽然谈不上是她的过错,可毕竟与她有关,让她自感罪孽深重,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作王妃。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以兵势从缅甸索回了永历皇帝,执着如陈圆圆认为这是反清复明的好时机,再三劝导吴三桂拥立永历皇帝:“如此可成不世之功!”。但吴三桂还是将永历皇帝杀了,让陈圆圆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遂隐入净修庵,伴着青灯古佛,布衣蔬食,礼佛以终此生。一代红妆从此豪华落尽,归于寂寞。

陈圆圆,她的才名虽远不及柳如是,但她以她的美倾倒了吴三桂,倾倒了大顺王朝。美人从来不止是皮囊,还有她善良执着为家为国的思想,例如陈圆圆。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朱元璋陪葬嫔妃恐怖死法 切开头部灌水银?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殉葬。秦汉时期,殉葬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统治者发觉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渐将其废止了

  • 孔子临终前说的是在对自己忏悔吗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

  • 为什么说北齐皇帝都有精神病

    说到北齐皇帝这个事情也还是比较有故事的,大家也看到了,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北的奇的皇帝啊好像都是有这个精神病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为什么又这样说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

  • 历史趣谈 古代皇帝的“处男之身”由谁来破?

    资料显示,在古代,宫中男子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大多数是在13岁至17岁之间,当然,有些人更早,如清康熙皇帝12岁就娶了皇后赫舍里氏

  • 康熙妃子佟佳氏没有一儿半女为何还能升皇贵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统治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超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