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李白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但他没有说结果出大事了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1-22 17:03:33阅读: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偶然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

全诗为:「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李白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推断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局内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盛唐」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清朝与叶赫那拉氏世代不通婚 只因一个诅咒!

    爱新觉罗大家都知道,是我们清朝的国姓,清朝历代皇子皇孙都姓爱新觉罗。在他们中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爱新觉罗氏世代避讳叶赫那拉氏

  • 点天灯拍卖真的存在吗

    所谓点天灯,是老时候赌场里的一种说法,其实应该叫“点灯”,是一种赌博的技巧,意思是如果发现赌台上有人手气非常不好,就反着他押,他押大你就押小,他押闲你就押庄,赌的不是自己的运气而是他人的霉气,这个手气

  • 清朝皇子顶撞了老师 就被皇上一脚踢死

    大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富民强。到了嘉庆继位,大清就走下坡路。官员贪污、经济下滑、战乱四起,使得国库空虚

  • 清朝时期的三大帮派是哪三个

    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三拜日为兄,四拜月为嫂,五拜五祖,六拜万云龙大哥,七拜陈近南先生,八拜兄弟和顺。——《天地会·八拜歌》提及黑社会,不仅是存在于影视剧港产片中,其实在晚清的民国时期是非常盛行的。

  • 土行孙和邓婵玉圆房发生了哪些趣闻呢

    邓婵玉是《封神演义》和《封神榜》中的人物,她长得美丽并且武艺很高,是一个令很多人都心动的女子,可是她最终嫁给了土行孙,他们刚结婚的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