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刘裕为什么叫寄奴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2-14 22:26:30阅读:

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文治武功骁勇善战,但是他的小名却叫寄奴。这不禁让人惊讶,堂堂一国君主的小名这么会叫这个呢?

刘裕为什么叫寄奴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可是说刘裕寄奴的小名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不是编纂。而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大家意见不一,但大概是以下几点:

旧时候的贱名小名

寄奴是刘裕小名,刘裕出身贫寒,曾寄靠别人的力量,所以叫寄奴。没有贬义,是出身贫寒的象征,就如同现在农村的孩子小名叫什么二丫之类的一样。

寄养在别人家

刘裕于晋哀帝兴宁元年三月十七日(363年4月16日)夜间出生,其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在分娩后患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

刘裕的姨母当时生下表兄刘怀敬不久,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更何况这是姐姐的亲骨肉,于是就把小刘裕抱回家喂养。刘裕的姨母怕小外甥的奶水不够吃,一狠心,就把自己的儿子给断奶了——“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因为寄养在小姨子家,于是刘翘给儿子改名为“寄奴”。

真正当过奴隶

“奴”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战争俘虏。二是犯罪。三是弱势群体因债务、财产纠纷等原因,被强势贵族占有。

父、母因病返贫,接着先后去世,小刘裕应该是不得已卖身抵债,也就是“寄奴”(人身自由暂且寄存,债还清可以摆脱奴隶身份),抵债为奴。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等级森严。许多人入于“奴”籍,几乎终身世袭,改变身份命运的少之又少。“奴”又分官奴,家奴。官奴就是为军队服务,像刘裕的“寄奴”身份,应该是家奴。家奴一样没有人身自由,是贵族的私有财产,可以买卖、转让、赠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主人要求提供各种服务。

当然,不管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叫这个,他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刘裕少年家贫是真的,但是他骁勇善战创建刘宋王朝也是真的,不禁令人赞叹。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古代科举考中之后有通知书吗

    那些中了科举的考生他们有没有录取通知书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是怎样通知那些中了科举的考生,下面就来看看吧。“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登

  • 干将莫邪剑真的是用人血铸造的吗

    十大名剑其中五把都是欧冶子大师铸造,被后人称为“铸剑之父”。因此有“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吕氏春秋.替能》)的名言。这五把名剑分别是湛卢、纯钧、鱼肠、龙渊工布、干将莫邪。那么这五把名剑有一个共

  • 后秦为什么要改长安为常安

    后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羌人贵族姚苌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存在时期较短。姚苌称帝后定都长安,杀死苻坚。有说法说姚苌定都长安后改“长安”为“常安”,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希望政权长治久安吗。前秦天王苻坚

  • 皇帝“乱伦”与唐朝的性开放

      唐朝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国度,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也包括相对其它朝代而言的性开放。唐朝之所以性开放的原因很多,愚以为唐朝皇帝的“乱伦”失德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真所谓

  • 古代女子进后宫用什么方法验证清白

    在古时候,古人非常注重女子的清白,特别是对于一些要进宫的女子,每一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可以步入王宫。针对一部分要进宫选拔的女子,那个时候的人用智慧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根本不需要任何工具辅助,看了也许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