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是家喻户晓的俗语,很多人认为这是出自金圣叹,但其实还有待商榷。回归句子本身,《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也将三国的荡气回肠展现给读者,那为什么还要给读者设置年龄限制呢?
关于这句话网上的看法不一,但多数就是一下几种:
感叹虚度光阴
《三国演义》中很多都是王侯将相、建功立业的故事,很多人从无到有,历经坎坷,终创大业,终得王权富贵。
一代男儿的英雄气概在三国中会被感同身受的激发放大,迟暮之年再看三国,感到岁月流逝,日益苍老,英雄豪情不在,青春远走,一事无成,让人会唏嘘枉活一生。感叹青春时光没有好好奋斗珍惜,后悔年轻时的种种选择,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生,懊悔之情会弥漫内心。
“老不读三国”就是说人们在年老体衰以后要抱着平常心,要返朴归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劳神费力地为那些事情,你死我活地斗个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是对白驹过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谛有了淡泊却深刻的认识。
老人变精明,老奸巨猾
《三国演义》作者塑造了刘玄德、诸葛亮、曹孟德和司马懿,还有东吴的周瑜等一大批有勇有谋,充满了尔虞我诈,欺骗瞒哄的故事情节。“老不看三国”所喻的道理就是人到了老年,本身经历就十分丰富,汉语成语中就有关老的成语就有: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老妪能解和老骥伏枥等有老的成语典故。如果老年人继续研究《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的智谋,不成精也变了妖。
统治者想法
古今对于“老”的定义不一样,古人30多岁可能就当爷爷了,就自称老夫了,而现代起码得60岁以上才算老人吧。那么,30岁从社会角度来说,属于老人,但是从人体来说,还正当壮年,你想想,一个壮年人去读《三国》,学了其中的各种“谋”,合上书一想“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跑去造反了,这就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为了统治思想,既得利益者就会抛出这么一套理论。
影响老人健康
《三国演义》后半部分太过悲凉,英雄一个接一个陨落,特别是从先主病逝到五丈原,会给人一种命运捉弄的无力感,再往后的接班人似乎又远远不如前代,又给人后继无人的伤感。英雄迟暮,一不小心就跟人生迟暮对号入座了,也许会引起老人的意志消沉,影响心态的健康。
当然,有人认为后人是完全理解错金圣叹的意思了,金圣叹的意思分明是年老就该看三国。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文学批判家,他很有文采,但是其人个性很古怪,潇洒不羁、游戏人间。金圣叹本身思想比较开放,做什么都不按规矩出牌,比较自我,他会说年轻人不适合读西游上了年纪不建议读三国?这显然和他的个性不想匹配。“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年少就要读西游,年长就应读三国,所以我们完全把他说的意思理解反了。只有真正地读懂西游和三国时才能理解金圣叹的这句“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一般人真的读不懂,比如三国中提到的官职,州郡,年号,地理位置,人物描述,各种谋略等,一个不经世事的人怎么可能理解得了?对于一个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不应该单纯无比,要学着老练起来,所以老不看三国原本意思是必看。
关于“老不看三国”,你怎么看呢?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志在一统天下,他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在攻灭了南平、湖南
-
正史上没有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过去结了婚的女人没有名字,和珅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珅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珅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
-
三国时代的那位绝代佳人甄洛,不仅姿貌绝伦、气质非凡,而且才智过人,是魏晋时期女性飘逸风雅之美的典型代表。 当年甄氏虽系寡妇之身,却
-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部架构宏达的小说,里面人物关系谱极为庞大,特别是书里面描写的那些各有千秋,又独具风情的女子,更是
-
早在传说时代,“苗民弗用灵”,由其统治者仿效蚩尤重刑作“五虐之刑”,这可以说是五刑的最早记载。这里五刑一般是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主要刑罚方式。除了大辟是直接剥夺生命的刑罚外,其它都是对犯罪者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