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
在前朝末年国家式微,多少殖民者入侵,烧杀抢掠,更是一把火毁了圆明园,那座“万园之园”。有人就有疑问了,为什么英法联军只烧圆明园而不烧紫禁城呢,作为皇宫紫禁城应该更有价值吧?
英法联军可不是没有脑子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是有目的的,基于三个原因他们只烧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
1、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联军尽量避免进攻紫禁城
英方主张拆毁圆明园,法方并不赞同。在法军统帅蒙托邦看来,圆明园不过是“清帝行幸之离宫”,此处“并未设防备御,亦非敌战之区也;焚而毁之,实系无益之报复。”即便毁了圆明园,之前的“不幸惨酷之事”也“非能因此而补偿”。蒙托邦建议,假若清政府拒绝议和,需要对其作出惩罚的话,不如毁掉“北京城内之宫殿”,“其印象之深,比之仅焚毁一游幸行乐之离宫别馆当远过之”。葛罗的意见和蒙托邦一致。
2、联军入城时曾承诺不对北京城进行破坏
联军不肯毁坏紫禁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进城时和清政府有约定清军将安定门交给联军,联军“不得破坏城市”;“除了将要进驻城里的两国公使的护卫队,联军士兵不可大批入城”。
联军当时缺少补给,必须在冬天来临之际的11月1日前撤军。但因存在上述约定,必须“遵守交让安定门所定的条件”,故只得放弃“攻击北京和城内任何公共建筑物”(也包括攻占紫禁城)来迫使清政府同意和议的手段。退而求其次,转而将京郊的圆明园作为焚毁目标,这是除“惩罚报复”之外,导致圆明园被焚毁的另一关键因素。
10月19日,英军一意孤行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之后,额尔金也向葛罗解释了不能烧毁紫禁城的原因:“焚烧北京城内之宫殿及其他公共建筑——彼方既已按照条件而开安定门,使我军入城;人以信我而开城,我乃背信而暴行,无心无意,人其谓我何。且如是为之,则和谈终无成望,留守城内之中国官吏,必皆逃走,恐更无人敢议和也”。
略言之,额尔金担忧火烧紫禁城可能使清廷陷入“无政府状态”,进而使联军找不到“议和对象”。这对给养不足、急于早日撤军脱身的联军而言,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3、如果火烧圆明园后,清廷仍不屈服,联军极有可能毁掉紫禁城
基于以上两大原因,联军尽量回避对紫禁城的直接破坏。不过,破坏紫禁城仍在联军的预备计划之中。比如,10月17日,额尔金、葛罗曾想警告清政府,“假若到二十日的期限,他们还不接受我们的要求,联军将要把北京城内的皇宫,烧的成为平地”。这个警告没有发出。10月18日,英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成为一片废墟。火烧圆明园后,若清政府仍不接受和议,紫禁城很可能亦不免一场浩劫。
综上所述联军选择焚毁圆明园,有报复虐俘的动机,也有急于逼迫清廷议和的目的。联军最终没有破坏紫禁城,有不愿导致清廷垮台的考量,也有“安定门之约”的拘束,清廷在圆明园被焚后答应“议和”也是紫禁城幸免于难的关键。
-
慈禧是中国晚清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之一,她是王朝的妃嫔也是独揽皇权的统治者,传闻中的她总是具备多面性。 向斯,是故宫博物馆的副馆长,他
-
吕布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千古代表,吕温侯为了女人失势于高位,魂断于下邳,虽常被人诟以贪花好色,嗜女如命之劣,反过来看却也不失是一
-
义成公主是中国隋朝的室女,其名字在是书上并无记载,只知道在开皇十九年即公元599年的时候,和亲突厥的前任公主安义公主去世,所以当朝的
-
本文摘自《中国历史的教训》,作者:习骅,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崇祯之前的三个皇帝简直匪夷所思,绝对是皇帝中的奇葩:神宗30年不上班,好几茬高干到退休都没见过领导;光
-
山阴公主刘楚玉,大名鼎鼎的南朝宋国公主,在当年是数一数二的美人。山阴公主从小天资聪颖、美丽妩媚。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的亲弟弟刘子业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