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西方黑色星期五是几号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2-07 16:36:29阅读: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耶稣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两者的结合令人相信当天会发生不幸的事情。

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西方黑色星期五是几号

词语来源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人的说法。有很多的西方人忌讳"13"原因是,只要到每月的13日这一天,12个巫婆都要举行狂欢夜会,第13个魔鬼撒旦就会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西方人不仅忌讳"13"日,也忌讳有"13"数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许多楼房都没有第13层。

很多西方人也忌讳“星期五”。圣经说,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后,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夏娃。有人说,亚当和夏娃吃禁果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这天,有些人会因为恐惧而下不了床,还有些人会拒绝乘飞机,买房子,甚至购买胜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不会像往常一样乘飞机或做生意,商业损失可达8到9亿美元。估计在美国这种恐惧折磨着几千万人民。

数字13和星期五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恐惧和乐趣》的作者德塞是一名民间传说史学家,他说对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惧在远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

重要影响

传说,犹太教(Judaism)以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为休息日,称为安息日(Sabbath)。

英国从前常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时也叫“绞刑日”。

正因为有上述传说,西方人就很是忌讳“13”,同时也忌讳“星期五”,要是“13日”这一天正好赶上“星期五”,则被认为更不吉利,称之为“黑色星期五”。

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称之为“黑色星期五”,不管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分析家认为,问题不在这两个日子有什么魔法,而是忌讳这两个数字的人心理在作怪。以为“13日”再加上“星期五”就是最“险恶”的日子。

不仅普通人,名人也惧怕“13日”和“星期五”。每当这时,歌德总是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即使是不触动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愿签字。

其实,并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欧洲人就很喜欢13欧洲神秘的占卜术中有许多13,比如说,有13眼天泉、13座天门。有人认为13不仅不晦气,而且会给人带来运气。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败告终,却在第13次飞越时获得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为克服迷信(superstition),崇尚科学做了许多工作。例如英国一家造船厂准备造一条大船。厂家特意选择13号开工,这一天正是星期五,而且这条船的名字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还是星期五。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魏晋的男人化妆吗

    有人说现在美女太多,是因为女孩子们都学会了每天保养装扮自己,而很多男孩却停留在“打扮就是娘”的阶段,所以大家对于直男这个词的印象就是:丑且油腻,毛孔粗如碗还有没刮干净的胡茬。其实注重打扮,反而会让美男

  • 天王洪秀全与他霸占的两千多名美女的香艳史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

  • 郑和下西洋 亚洲第一站竟到了南海这个地方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深具艰苦开拓的精神,正是这一开拓精神,才使得我们的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拓展到了如今的近千万平方公里,也正是这一精

  • 清朝皇帝上厕所为何要用烤焦的红枣

    说到清朝的皇帝拉屎这些事情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般拉屎就拉屎,那有那么讲究,但是皇帝可不一样,清朝的皇帝更加不一样,所以这个清朝的皇帝拉屎有很大的讲究,话说这个清朝的皇帝在拉屎的时候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

  • 朱元璋为什么把孟子赶出文庙

    公元1372年,距离朱元璋做皇帝已经过去5个年头。有一天,为了恶补科学文化知识,朱元璋拿来一本《孟子》,在灯下细细品读。然而,一直对于学习如饥似渴的他,却对这本书大发雷霆:“若此老(孟子)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