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荷兰人号真的存在吗
关于飞翔的荷兰人的故事在航海传说中有很多个版本,与之相关的是福肯伯格船长(Captain Falkenburg)的中世纪传奇故事,他以自己的灵魂为赌注与魔鬼掷骰子,被诅咒在北海不停往返直到审判日。
飞翔的荷兰人第一次在书中被提到是在乔治·巴林顿《Voyage to Botany Bay》(1795年)一书的第6章:
译文:我对海员崇敬幻影的迷信常有耳闻,但从未对这类记录给予太多信任。据传一艘荷兰军舰在好望角外失事,船上无人生还。同行的船只经受住了暴风,随后抵达好望角。整修后返回欧洲的途中,他们在相同的纬度遭到猛烈的暴风雨的袭击。
值夜的一些水手看到,或者在想象中看到,一艘船满帆向他们驶来,仿佛要将他们撞沉:一名水手尤其确定这正是在前一场暴风中沉没的船,或者是她的幻影。但暴风雨稍停的时候,黑云似的船就消失了。幻影在海员心里挥之不去,等船靠岸,故事也就像野火般在人中传开了,幻影也被称作飞翔的荷兰人。根据一些来源,这艘幽灵船的船长原型是17世纪的荷兰船长伯纳德·福克(Bernard Fokke)。福克因从荷兰到爪哇航行的离奇神速而出名,当时的人因而怀疑他与魔鬼为伍以达到如此的速度。
对飞翔的荷兰人的第一次详细的描述应该是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1821年五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好望角:
译文:她是一艘阿姆斯特丹船,于70年前起航。她的主人是亨德里克·范德戴肯(Hendrik van der Decken)船长。他是一个坚定可靠的海员,就算与魔鬼为敌也会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从来没有哪个他手下的船员有任何抱怨,虽然船上的具体情形外人无从知晓。
故事是这样:在好望角转弯的时候他们正试图在恶劣天气中通过桌湾。然而,风越来越大,不断的向船冲击,范德戴肯在甲板上咒骂大风。日落稍后,一艘经过的船问他是否不打算当晚入港,范德戴肯回答“如果我进港,就让我永世受诅咒,因为我将在此迎风航行直至审判日。”他确实一直没有进港,人们相信他仍在海面上大风中航行,每次有人遇到这艘船,她都有恶劣的天气相伴。
19到20世纪之间在外海上有很多起对“飞翔的荷兰人”的目击事件。威尔士亲王乔治(后来的乔治五世)的目击是最著名的几次之一。1880年,在他十五岁时,他与兄长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维克多(其父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一起正由辅导老师达尔顿(John Neale Dalton)陪伴,乘4000吨的轻巡洋舰巴坎堤号(HMS Bacchante),进行为期三年的航行。在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之间海面上,达尔顿写到:
译文:在早晨4点“飞翔的荷兰人”出现在我们的船首方向。它像幻影般发着红色的光,照亮了200码以外双桅船的桅杆和船帆。她从船首左侧靠近时,在舰桥上值班的军官和后甲板上的见习军官显然都看到了她。见习军官立刻被派往前甲板,但到达时她在附近出现过的痕迹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连在地平线上都找不到她的任何踪迹。10点45分,早先发现飞翔的荷兰人的海员从前桅中部顶横桁坠落到前甲板上,摔得粉身碎骨。
-
古代科举考试更像“高考+公考” 提到“高考”,好像是近现代人们的专属。其实,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高考”,只不过和学历
-
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糟糠之妻是指共过患难的妻子,那么糟糠之妻是怎么来的呢? 将妻子称为“糟糠”出自《后汉书·
-
说起斡耳朵这个词,估计很多朋友们会非常的陌生,身子连念都不知道怎么念。“斡耳朵”念[wòěrduǒ],在蒙古语当中的意思指的就是宫殿,也可以成为金帐或是皇帝的蒙古包。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蒙古族是一个庞大的游
-
明英宗朱祁镇,绝对是个生活上的好男人。大家都知道,土木堡惨败后,朱祁镇成了俘虏,但是历史上记载,这个男人不管什么时候,经历多少不堪
-
潘金莲是潘裁缝的女儿,她父亲患病过世,从此命运堪忧,岂料长大之后,穷人家的女儿, 偏偏生有一段姿色,肌肤胜雪,妩媚生香。 但是,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