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1)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2),以观沧海(3)。
水何澹澹(4),山岛竦峙(5)。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6)。
秋风萧瑟(7),洪波涌起(8)。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9)。
星汉灿烂(10),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11),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
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类的实用性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少受传统的束缚,下笔无所顾忌,具有自由通畅、质朴简约的风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注释]
(1)沧(cāng)海:大海。沧,水青绿色。大海因为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也叫沧海。
(2)临:来到。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沉入大海。
(3)以: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4)何:多么。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5)山岛:指碣石山。竦峙(sǒn zhì):高峻挺拔的样子。竦,同“耸”,高。
(6)丰茂:丰美茂盛。
(7)萧瑟:秋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8)洪波:大波浪。
(9)若:好像。
(10)汉:银河。
(11)幸:庆幸,幸运。至:极。哉:感叹词。“幸甚”两句,本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不过,在这首诗中却与正文有一种和谐的联系。
[译文]
东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2),以观沧海(3)。
水何澹澹(4),山岛竦峙(5)。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6)。
秋风萧瑟(7),洪波涌起(8)。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9)。
星汉灿烂(10),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11),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
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类的实用性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少受传统的束缚,下笔无所顾忌,具有自由通畅、质朴简约的风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注释]
(1)沧(cāng)海:大海。沧,水青绿色。大海因为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也叫沧海。
(2)临:来到。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沉入大海。
(3)以: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4)何:多么。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5)山岛:指碣石山。竦峙(sǒn zhì):高峻挺拔的样子。竦,同“耸”,高。
(6)丰茂:丰美茂盛。
(7)萧瑟:秋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8)洪波:大波浪。
(9)若:好像。
(10)汉:银河。
(11)幸:庆幸,幸运。至:极。哉:感叹词。“幸甚”两句,本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不过,在这首诗中却与正文有一种和谐的联系。
[译文]
东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怅诗 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赏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
-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出自宋代诗人晏殊的《寓意》 《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