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词典籍 > 诗词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3-15 16:05:44阅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全诗诗意翻译赏析

  出自唐 代诗人王建 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

  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全诗出处、作者、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作者:杜甫年代: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

  •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古文名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古文名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古文名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柳花越来越少了。芳草却无边无际,草色青青。 [出典]苏轼《蝶恋花》 注: 1、《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校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出典]《论语》 注: 1、【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

  •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