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 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 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描写“思乡离愁”的古代名言名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
-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大全 春晓 孟浩然 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惠崇〈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 古文名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古文名句: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史记》 古文名句: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
-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_美得令人窒息的100句古诗词 第一部分: 1.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2.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3.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4.蓄起亘古的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