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治水有关的传说有哪些
在距今10000年到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时期,是古黄河水系的大发展时期。河水上下贯通,沟系发育迅猛,尤其是黄土高原,出现“千沟万壑”。随之土壤侵蚀严重,河水泥沙巨增。在此期间,古渤海曾两次西侵。由于洪水泥沙增加和海平面的升高,河水排泄受阻,造成远古洪荒时代,留下不少洪水和治水的传说。
上古时期的洪水
关于尧舜时的洪水,多见于先秦秦汉时的文献。
《尚书》载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又引述大禹的话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史记》也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孟子》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又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可见在尧舜之时,黄河等河流洪水横流,泛滥成灾,五谷难以生长,百姓无处存身。尧时的洪水之灾,至少持续有二三十年。并且波及的范围又是相当广泛的。受到灾害最严重的是黄河下游,也就是华北大平原。“下民昏垫”,即是说处在下游的灾民被洪水溺淹致死。
洪水的泛滥,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洪水已成为人们日夜忧虑的心腹之患,人们热切盼望治理的,也成了尧舜政权必须解决的要事,故先后委派鲧、舜、大禹等人去率众治水。
共工治水
据说共工部族是炎帝的后裔,活动的区域在今河南辉县一带。这里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适宜农耕。但是到了洪水季节,黄河及其支流诸水经常泛滥,共工部族深受其害。
《管子·揆度》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一。”正是对当时洪水弥漫的反映。其首领共工带领部众治水,“壅防百川,堕高堙卑”。
大概是采用高地的土石,在低洼的地方修建一些原始的堤埂,以抵御洪水的侵犯。由于这个部族经常治水,积累了不少经验,成了治水的世家,所以古人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治水有功,深受群众拥戴。
鲧治水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帝尧根据四岳的举荐,派鲧去治理洪水。
鲧部族的居住地在崇,即今河南嵩山一带。“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使用共工部落治水的老办法,用“堵”和“堙”的方式去“障洪水”,即用堤埂把居住区和田地保护起来。
“鲧作三仞之城”,但筑堤障水,抵御不了洪流的冲击,结果因治水多年没有成功,被舜殛于羽山。鲧虽然治水失败,但他却为后人积累了经验,他开创的修筑堤坝治水的方法,对后世治理洪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禹治水
子承父业、专心致志地治理黄河洪水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被尊崇为治水英雄的大禹。大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他“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认真总结了先父的经验教训,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并找到伯益、后稷和共工氏的后代四岳等部落首领做助手,努力探索新的治水办法。
他“身执耒耜,以为民先,股无腋,胫不生毛”,带领人民,艰苦奋战,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制服了汹涌的洪水。文献记载:“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又“浚畎浍而致之川”。由于水土平治,“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扩大农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
于是,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反映治水促进了稻作的种植。这都说明水利的兴建,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所以,大禹作为治水英雄,世世代代为人们所赞颂。春秋时人刘夏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矣!”荀子也称颂道:“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
-
尧是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相传,尧有十个儿子。他们当中丹朱的年纪最大。作为长子,他顺理成章地被尧立为储君,将来继承帝位统治部族。然而,丹朱很不成器,以为将来天下
-
施琅是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最大的成就还要数在康熙时期成功收复台湾,将台湾纳入大清的版图。施琅的一生充满传奇经历,人们也编造了许多传说故事。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
-
娥皇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
-
“湘西赶尸”术是一种是巫文化的一种,属于白巫术,也是流行在湘西一带的一种神秘传说。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据有赶尸奇俗的湘西沅陵、泸溪、辰奚、溆浦四县人士说:赶尸是不给人看的,赶
-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火器营是制造枪炮的,火器营村是满族的聚居区,住着宋老三一家,靠种大烟、开烟馆为生。老两口子膝下无儿,所生一女起了个乳名叫大莲。大莲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真可谓是亭亭玉立,说媒的人踢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