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民俗 > 民间传说

三御碑的传说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2-20 15:22:36阅读:

在鹿邑太清宫有一个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先天太后赞”五个大字,意思是赞颂老子的母亲的,这通碑为宁朝时期所立,所以人们又称它宋碑。据传,在立这通碑时,出现过一件神奇的故事。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

该碑由宋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认为其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圣功德而言,自愧不如。

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

据说立碑开始,大家先把一丈七尺多高的碑身竖起来,然后把一千多斤重的碑帽抬到碑身的顶端去。碑身高,碑帽重,抬能抬上去吗?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汗水湿透了衣裳,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从西边走来。领工的工头心里说:“年纪大的人经验多,问问这个老头儿,看他有没有办法。”想到这里就说:“老先生,这碑帽俺抬不上去,你能想个办法吗?”老头儿说:“我已经是半截儿入土的人了,能有啥办法呢?”说罢不见了。

大家正感到奇怪,忽然有个人说:“我知道了,这是老君爷(鹿邑人称老子为老君爷)来提醒咱们的,他说‘半截入土’,是叫咱用土把碑身埋半截。”

人们开始垒土埋碑身,时间不长把碑身埋得只露个头,成了一个大土堆。大家一起抬着碑帽从大土堆的坡上往上走,走到土堆上头,没费多大劲,就把碑帽放到碑顶上去了。他们再把土堆扒掉推平,一通高高的碑就立在那里了。

赞碑价值

该碑不但为太清宫历代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内容价值、历史价值及书法价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宫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媲美。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赞碑,虽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这两块碑也有不同,那就是这两块碑的基础高度不一样,宋碑比唐碑要高。因为唐王朝时,太清宫这个地方地势还比较低,北面的黄河每次泛滥时都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表越来越高,所以到北宋时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赞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说,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间是唐时的太清宫,再上面是宋时太清宫,再上面才是明清时的太清宫。

碑文中有“所以感流星而受气,指仙李而诞生,居楚国之灵封,宅历乡之名壤。七十二载,剖腋而见形”,“五千言之经,百世膺其佑,万灵归其尊”,“上以显天经,下以扬孝道”,“李氏之道,李母之迹”,“一刊乐石,永耀琳宫”,由此内容可见是既称颂李母,又称颂老子。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苏轼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情劫。苏轼一生中有三个女人,三个女人各不相同,也各自陪伴苏轼走过了不同的人生阶段。一.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在十七岁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他跟随父亲的好友王方在这灵

  • 清官与神医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叫孙正吉的人,自幼饱读诗书,二十出头就考取了举人,后来又中了进士。曾任知县、通判、知州、巡抚,因为官清正、明察秋毫而备受百姓爱戴。可是,孙正吉却有一块心病——自从二十一岁娶妻吴氏,十

  • 息夫人的悲惨爱情故事

    一位绝色美女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尽管有人称她为“祸水”,后世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这个女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祸起萧墙皆为妫息夫人原名陈妫,是春

  • 稻草人的起源

    稻草人是农人为守护田地,以防鸟雀糟踏粮食一类的庄稼,而立于田边的稻草做的人偶。因为用稻草做的故叫其“稻草人”。稻草人的寓意也指代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

  • 祭灶节的神话传说

    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相关的传说有三个,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祭灶节的相关传说。传说一相传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家人在新的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