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民俗 > 民间传说

天女旱魃的传说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2-20 14:28:49阅读:

魃是旱神,模样极丑,秃头,眼睛长在头上,空着青衣,住在系昆山的共工之台上。魃浑身散发出温度极高的热量,刹时间风停雨止,烈日当空.阵阵热浪向蚩尤军队袭去,蚩尤军队如置身于火炉之中。

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直杀得蚩尤军队落荒而逃,一直追杀了数百里方才收兵。然而可怜的天女魃,在帮助父亲完成驱散风雨任务之后,因为散发的热量过多过猛,神力大减,再也不能上天了。只得在地上游荡来游荡去。她所到之处滴雨全无、赤地千里。人民遭受她的灾害,非常痛恨她,称她为旱魃,想办法驱逐她,把她赶来赶去。

黄帝忙于打仗,也把他这个女儿忘了。还是五谷之神后稷的儿子叔均向黄帝反映了旱魃的情况,黄帝才把她安置在赤水以北,不让她乱跑。

再说蚩尤虽然吃了败伏,折损了一些人马,但是他的八十一个铜头铁额兄弟还在,征来的苗民也个个英勇善战,剩下的军力还很强大.足以和黄帝的军队抗衡:黄帝军队一时无法取胜。两军处于僵持局面。

与旱魃相关的传说:

作家孙方之在同名小说的题记中写道:“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乡村中认为是死后一百天内的死人所变。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夜间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鲁中一带乡村中烧旱魃习俗延续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修炼了近千年的僵尸,如果愿意,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使一州一县赤地千里、滴水无存,他们因此被称旱魃。

僵尸与传说中的吸血鬼有着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差别。僵尸可分为六级:

一是“白僵”,尸体入养尸地后,一月后浑身开始长茸茸白毛,这类僵尸行动迟缓,非常容易对付,它极怕阳光,也怕火怕水怕鸡怕狗更怕人;

二是“黑僵”,白僵若饱食牛羊精血,数年后浑身脱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几寸长的黑毛,此时仍怕阳光和烈火,行动也较缓慢,但开始不怕鸡狗,一般来说黑僵见人会回避,也不敢直接和人厮打,往往在人睡梦中才吸食人血(黑僵与白僵合称为“黑白僵煞”)。全世界乡村和农场已报告出数万起‘不明吸血生物’攻击牲口的事件,甚至有人认为“野人”就是黑僵;

第三种为“跳尸”,黑僵纳阴吸血再几十年,黑毛脱去,行动开始以跳为主,跳步较快而远,怕阳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平时再能叫的狗,一旦遇到‘黑僵’或‘跳尸’就不叫了,但是猫见僵尸就会冷叫);

第四种“飞尸”,由跳尸纳幽阴月华而演变,飞尸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僵尸,行动敏捷,跃屋上树,纵跳如飞,吸食精魄而不留外伤;

第五种僵尸已近乎魔,名为“魃”,又称“旱魃”“火魃”“干魃”,飞尸吸纳精魄数百年之后,相貌愈发狰狞,可谓青面獠牙啖人罗刹,还能变幻身形相貌迷惑众人,上能屠龙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发(古代,瘟疫如果伴随着旱灾蔓延,老百姓们就会坚信不疑地认为是旱魃在作怪);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怕的僵尸,应该说它已不再是“尸”,而是魔王,拥有着与神叫阵的恐怖力量,数千年甚至万年的道行,相传华夏大地只出现过一个这样的魔王,千年前它被观世音菩萨收服为坐骑,名曰“犼”。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日本桃太郎的故事

    《桃太郎》在日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具有民间故事叙事性强、结构清晰、故事曲折等典型特点,桃太郎身上也具备了善良、勇敢、坚毅等民间故事主角的典型性格特征,有着很多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桃太郎》是

  • 关于芒种的小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母亲老得头发都白了,也不能干重活。芒种很孝顺,又勤劳,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有一次他母亲想吃鲜鱼,正是十冬腊月天气,芒种就将冰凌砸开,然后打捞

  • 秦广王掌管什么

    秦广王,十殿阎王指冥界主管地狱的十个阎王之首,为主管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诞辰,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接引超生,幽冥吉凶。秦广王的鬼判殿居大海沃石外,正西黄泉黑路。秦广王蒋,凡善人寿终之日,及有接

  • 后羿与嫦娥的神话爱情故事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那么后羿和嫦娥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呢?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

  • 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是什么

    西游记里的神仙们一般都有法宝,而且这些法宝个个牛叉,动不动就产于盘古开天地时期。拥有这些法宝的神仙们,常常让下属“偷”到凡间取经路上,把孙悟空搞得哭爹叫妈。最后不得不到天上找到法宝的主人,事情才摆平。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