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民俗 > 民间传说

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2-10 11:38:15阅读:

桃花潭畔许终身,便是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桃叶,名陶叶,相传是东晋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边人,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爱妾。在献之生活中后期为婚姻问题而痛苦的岁月,她给了献之感情上的慰藉。千百年来,为人们,特别是江南一带人们所传扬。

那时,王献之住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一天,擅长书法的王献之听友人说,秦淮河边的桃花渡对岸有一老汉正在出卖一方雕有山水及牧童放牧图的优质桃形巨砚,献之听了很高兴,第二天就赶到桃花渡,向老汉买了这方珍贵的砚台。

临走时,老汉告诉他说,这砚台最好用桃花水洗,墨不易干,写出来的字墨又匀又好看。又说,这桃花渡口那里有一大片桃树林,林中有一个深潭与秦淮河相通,每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初三,他都在桃花潭里洗砚台。第二年三月初三,王献之按照老人的嘱咐,带着书童,到桃花潭洗砚台。

这时,桃花树边站着一位卖扇子的漂亮姑娘,她看到这块砚台便叫道:“哎呀,这砚台是我家的。”献之好不奇怪,问姑娘:“这砚台明明是我的,怎么说是你家的呢?”这一问,姑娘的眼眶红了。原来她家过去也是读书人家,后来穷了,借了人家的银子,父亲只好卖掉心爱的桃砚还债,家里的东西卖光了,她只好做扇子卖了。

王献之对姑娘的困境十分同情,本想掏几两银子给她,但怕她不肯收下,就在姑娘卖的几十把扇子上写了好多诗,落款写上自己的名字。姑娘见到有钱有势的人都请不动的王献之,竟肯给自己的扇子题诗,心里十分高兴。

这时,王献之抬头细看姑娘,不觉一愣,心想,这么好的姑娘,却落了这般苦命。那姑娘对王献之又敬重,又爱慕,羞得满脸通红。王献之又问姑娘的姓名,姑娘摘了一段桃枝,对献之说:“你猜,我的名字还没有发芽呢!”献之脱口便说:“你叫桃叶。”姑娘笑着说:“真给你猜到了!”原来她姓陶名叶,是卖砚台老汉的独生女。俗话说,屋漏偏遭连夜雨,那陶家真是厄运频频,祸不单行。

第二年冬天,老汉患重病,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不久,桃叶自幼定亲的男人也死去了。桃叶的婆家怕她守不了“望门寡”,败坏门风,硬把她抬去婚葬。一伙壮汉将她抬到半路,桃叶急昏过去,他们以为桃叶已死,就将她抬到其男人的坟边一放,草草一埋就走了。深夜,桃叶被寒风吹醒,从雨花台外乱葬岗一口气跑到桃花渡,决心跳进桃花潭。

王献之一生的婚姻是不甚幸福的。他二十岁左右,由母亲都漩做主,与她的娘家侄女(郡昙女,献之表姐)道茂结婚。王、郡两家联姻,可谓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小两口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婚后情同手足,恩爱无比。不料,在献之三十岁左右时,当朝者为了保存王家贵族的势力,也为了皇族司马氏权益的集中,不至于“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他被选为简文帝司马显的验马,与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结婚。

婚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当时他虽然当上了东晋王朝最重要的决策官吏,因他是为了摆脱皇家及监司胁迫的困境,被迫离开爱妻的,故良心受到谴责,内心世界十分空虚和苦恼,以至成为终生的心病,直到临终忏悔时,还认为是一生中唯一的过错。

桃叶之歌团扇,乃借题发挥,感情真挚,先是顾虑失宠,继而乐在其中,结尾是不怨之怨,顾影自怜,害怕自己像西晋荆州刺史石崇侍牌、才女翻风那样退为房老,被主人遗弃。的确,翩风由于半老而鄙退,失爱在于容貌憔悴,像花一样临秋而飘零。所不同的是桃叶与献之之间的感情远比石崇与翩风之间的感情深厚,所以桃叶以团扇遮面,期风则空锁娥眉。

献之致桃叶歌词,石崇使翩风难堪。此中足见桃叶与献之的深厚情感。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仵官王司掌职责介绍

    仵官王司掌合大地狱,此大地狱之苦又胜于前二者,其苦无边。堕此地狱之罪根为生前乐行杀、盗、邪行三业。观此地狱罪人为大火普焰所烧,眼出火泪,彼泪是火,即焚烧其身,阎罗人又劈其眼骨,复以铁钩割打,热铁钳擘其

  • 张果老活到多少岁

    张果老作为八仙之一,张果老的传说在全国到处都在传扬,说到其年龄时,多是吹嘘到了与天同寿的地步了,那么作为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八仙人物中仅有的两位之一的张果老(另一位是吕洞宾)到底活了多少岁呢?通过史料分析

  • 猕猴与罗刹女的传说故事

    关于人类始祖,世界各地的传说都不一样。西方的《圣经》是上帝创造亚当,然后从亚当身上抽取一根肋骨,造出夏娃这便是人类始祖。汉族传说中,则是女娲造人,而在藏族的传说中,藏族的起源于神猴有关,微妙的与进化论

  • 九华山有什么传说故事

    九华山的风景之美,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都为之赞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九华山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闵公施地相传九华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闵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

  • 清代北京的乞丐为什么藏龙卧虎

    乞丐,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因为他们在街市上叫号,到处募化钱物,所以俗称乞丐为“叫花子”。清代北京又称“叫花子”为“顶沙锅”,大概是因为这帮人用碗乞讨食物,吃完后,即把碗顶在头上的缘故。清代北京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