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新
少年时曾就读由资江书院改制的资江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长沙考入湖南大学的前身湖南高等学堂,这是清末全国最早开办的高等工科学校之一。
民国2年(1913)他从该校机械科毕业,适逢庚款津贴生留学考试,被选录。先赴美入哈佛大学,不久转入威斯康辛大学,两年中尝试不同的本科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再转入伊利诺斯大学电机系,攻读三年,获硕士学位。又入锡拉丘兹大学专攻数学,于民国8年(1919)荣获博士学位。他是继胡明复、姜立夫之后中国近代第三位数学博士,同时也是实行新学制后湖南省历史上的首位博士。其间加入民国4年(1915)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并曾被推举为董事候选人。
20年代初美国大学的研究水平还远低于欧洲,感于此,杨卓新决定渡过大西洋前往西欧深造。趁一战后欧洲币值汇率低落的良机,他于民国9年(1920)抵达英国作博士后研究,先后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民国11年(1922)到法国巴黎大学,选听居里夫人的物理讲座,在实验室共同研讨课题。民国12年(1923)赴德国柏林大学,专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来。凭借优秀的数学和物理学造诣,杨卓新得以与爱因斯坦进行对话和探讨。爱因斯坦为构建广义相对论,曾经求助于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补学有关数学知识,所以大家在这里不乏共同语言。
在美、英、法、德先后学习11年后,杨卓新于民国13年(1924)回国,应母校(这时已改名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之聘担任教务主任兼数学教授。民国15年(1926)1月,省立湖南大学成立,杨卓新任总辖校务的学校行政委员会10名委员之一,兼理科学长。
次年春,北伐军进入长沙,学校改制,杨卓新任教务主任。接着马日事变发生,学校停办,省政府以杨卓新、唐艺菁两位无党派理工科教授为特派员留守主持,保管校产。民国17年(1928)4月湖南大学复校,民国19年(1930)8月杨卓新代理校长,任职半年多后改任理学院院长。理学院下设数理系和化学系,次年,数理系分家,杨卓新兼任数学系主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杨卓新仍任原职。后推荐矿冶系毕业的吴树基继任数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大学曾迁至湖南辰溪,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且时有日寇袭扰,但湖南大学一直坚持教学,未尝中断。杨卓新随学校奔波辗转,秉承“教育救国”的初衷,从未离开,并积极参与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其间,西南联大曾有意邀请他去任教,但他谢绝不往。
-
张秀卿(1919-1960),女,越调表演艺术家,艺名“大宝贝”,西平人。曾经在中央郑州会议期间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作过演出。
-
臧式毅(1885-1956),字奉久,原籍山东高密县城臧家王吴,生于辽宁沈阳苏家屯区沙河铺前三道岗子村。早年追随孙烈臣。后受张作霖及张学良赏识,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辽宁省政府主席等职。9.18后成为伪满
-
范树德(1907年—1989年),黄埔四期学员,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少校副团长兼辎重队队长。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军法处长。
-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
陈琮英(1902年1月—2003年5月31日),湖南长沙人。中国工农红军女战士、原中国共产党七大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夫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任弼时同志处机要秘书、中央机要局机要处处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