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宁古塔的人都怎么样了呢
三、“流人们”都怎么样了?
这些被流放进入东北地区的流人都怎么样了呢?
清朝有个诗人叫做丁介,他写的《出塞》中写道“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清朝成书的《柳边纪略》中也有记载“当是时中土之名卿硕彦,至者接踵。”
被流放而来的流人中,尤其是曾经的大多身居高位的高素质读书人,在突然被流放之后,身份骤然翻覆,有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突然的变化。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不过这些文人大多也算人中龙凤,因此大多写写诗歌发发牢骚,互相之间吐吐槽,相互照拂一下,很快就适应了这边的苦寒生活。尤其是这些文人大多有功名在身,免于徭役,而且在当地也受到了一定的尊重。
这些文人要么自己种地,自力更生,“翻有躬耕乐”,甚至由于当地市场难以买到蔬菜水果,这些人还在家中自行种植一些蔬菜水果,生活虽不富贵,但也并不十分苦痛。
还有一些人则给当地人开馆授课,说诗书,谈礼乐,“在塞外十余年,公卿子弟受业者众”。
在这种情况下,苦寒之地的宁古塔居然“彬彬弦诵,文教日兴”。
此外则是在医商两道之上,东北地区甚少有精通医学之人,当地人如果有个大灾大病的,往往只能求助于巫医萨满,有些巫医多少会点医术,但大多时候也只能让病人听天由命。而流放到宁古塔的文化人中,有不少人精通医术,在当地颇为出名,监狱等地甚至会特意去请汉人医生来看病。
还有一些人从从事商业,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些人还是生活境遇比较好的一部分。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为奴、当差、站丁等等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这些人虽然生活痛苦,过着007或者996全年无休的日子,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被视作“人”。
而在流人中,最为痛苦的无疑就是那些“奴”,不仅祸及子孙,而且毫无人权可言,被打被骂尚且算是温和的待遇,遇到脾气暴躁的主人,其下场实在不忍听闻。
结语
偶尔也有人能从宁古塔离开,一种是立功或特赦光明正大的离开,一种则是逃亡。
但有趣的事情是,有些人在离开宁古塔之后,居然会思念当年的苦寒日子。
比如说吴兆骞在回乡后临终前就和儿子说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携归供膳,手采篱边新蘑菇,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焉!”
另外一位孙旸,则写下了“到家仍作客,无地可容身”的诗句,不得不说,这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
在物欲横流、婚姻岌岌可危的今天,很多遭到配偶背叛的主妇,愤而将小说电影中的常见手段搬入自己的生活,就是雇佣侦探搜集丈夫的偷情证据;
-
NO8:马其顿军团 公元前334年春,马其顿军团与波斯军队战于格拉尼库河,以伤亡百余人大破波斯军。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人又以120人的伤亡击
-
常宁公生于1386年,当时朱棣还是坐镇一方的藩王。不过,由于她是最小的女儿,因此自幼很得朱棣宠爱。1399年,继位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削除藩王的势力。本就有心夺位的朱棣,趁机举起“清君侧”
-
如果没有《西游记》,“唐僧取经”应该不可能成为中国几乎人人知晓的故事。小说里的妖魔鬼怪在现实当中的确是没有的,但当年“唐僧”,也即
-
清朝宫斗剧,那是最近导演电视剧最喜爱的题材之一,为什么呢?深宫妇人怨恨多,时常会尔虞我诈,毒计连出,让现代人们看起来是那么的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