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杀魏征的真实原因:绝非宽容那么简单
稍微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唐朝有个皇帝叫李世民,他手下有个犯 言敢谏的大臣叫魏征,魏征经常指出皇帝的不足,跟皇帝针锋相对。李世民虽火冒三丈,但也不会痛下杀手。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下面这个,几乎家喻户晓。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大骂道:“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非常纳闷,问道:“谁触怒了陛下?”李世民说:“还不是那个该死的魏征,屡屡在朝堂上跟我对着干,让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完,换了身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后,惊讶地问:“皇后,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这般解释:“我听说‘主圣臣忠’。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敢于直言,能够在圣明皇帝的后宫里,我感到非常幸运,又怎敢不祝贺呢?”
“出头鸟”魏征
大臣们给李世民提意见,特别是直言敢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困难,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颜值。一些电视剧中的李世民风流倜傥,和蔼可亲。那么史实中的李世民颜值如何?是大帅哥、美男子嘛?NO!完全不是,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李世民的容貌庄重肃穆,文武百官见了他,吓得手足失措。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面善的领导,他看起来好似大灰狼、不像喜羊羊,无形中,给进谏者增添了许多压力。对此,李世民心知肚明,所以每次接见大臣,“必假颜色”,勉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电视剧中张丰毅版李世民)
2.权力。这是最关键的因素,李世民要是没权,谁会怕他?韩愈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倒大霉,本来进谏是为了皇帝好,结果你说了逆耳忠言,人家不领情,还要宰了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就算不杀,贬到儋州、崖州等偏远地区,仕途受影响不说,还得受皮肉之苦。一个官员,千辛万苦爬到高位,与其进谏冒风险,还不如多磕头,少说话,至少不亏。李世民和李治都抱怨过:群臣不喜欢进谏,都喜欢明哲保身,要是大家进谏都蔚然成风了,李世民也没必要去鼓励,甚至花钱赏赐。
3.作风。李世民是个军人出身的皇帝,18岁随父起兵,27岁前,已经是位饱经沙场的名将,这样的人,往往行事果断、眼里揉不得沙子。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能够亲手射杀自己的兄弟;李元吉死后,她跟弟媳走在了一起,生了一个孩子,后来鉴于四弟无后,就把这个孩子过继给了元吉。不管什么原因,能对兄长、弟媳下手,那绝对不是懦弱之徒,连他们都能动,你作为一个大臣,他有什么下不去手的?
给李世民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魏征不但敢进谏,还敢直言进谏,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与之相对的,同为宰相,房玄龄就没有这样的胆量。贞观十年,有人向李世民打小报告,说那些三品以上的官员,个个自命不凡,仗着自己官大,不把王爷们放在眼里,李世民闻讯大怒,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来,臭骂一顿。眼见皇帝火气极大,“玄龄等战栗,皆拜谢”,魏征却能有理有据的反驳。
再如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听说高士廉、房玄龄问玄武门的修缮情况,大怒,将两位宰相叫来训斥一顿,听完,房玄龄的反应是“拜谢”,主动承认错误。魏征呢?他的做法正好相反:“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拜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不知道你们在搞什么鬼!简直莫名其妙!人家房玄龄是陛下的股肱之臣,了解下北门的事有什么不可以。
魏征这么喜欢当出头鸟,李世民非但没整他,还让他在身边工作了十六年,最后得以善终,其中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宽容?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原因一:安抚太子、齐王余党的需要
我们还是从头开始说起,武德九年六月的宫廷政变结束后,怎样处理东宫、齐府余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秦府众将想来个绝的,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百余人全部杀掉,家产查抄,以解心头只恨,此言一出,闹得人心惶惶。然而,李世民并不希望这样,因为他刚刚夺权,地位并不稳固,若将宫府余党赶尽杀绝,容易激起他们的殊死反抗,破坏社会安定;且唐朝刚刚建立九年,内则民生凋敝,外有突厥威胁,李建成在地方也有势力,如果再激化出一场内战,百姓、政府都承受不起,东突厥可获渔翁之利。所以用李渊的名义大赦天下,下诏:“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
(唐三彩)
说是这么说,但新当局真的对政治犯 既往不咎嘛?人们心中不禁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特别是宫府的余党们,他们“虽更赦令,犹不自安。”与此同时,不断地有人检举他们,抓捕他们,想趁机邀功领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留了魏征一命。当他得知问魏征一直劝大哥杀自己,大哥不从时,便厉声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举止自若,回答说:“前太子要早听我的,绝对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可见魏征挺横,就算败局已定,他还敢这么说,真是死不悔改,属于顽固分子。在一般人看来,李世民应该对他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
可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不杀,还委以重任。此举便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连魏征这样,敢当面顶撞我的太子余党都没有被处分,那其他余党呢,就更不用说了,组织定会对他们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在这件事中,魏征就是唐太宗树立的典型。好比当年刘邦封赏雍齿一样,众将见刘邦最恨的人都有赏,自己那份呢?肯定也少不了呀!既然有利益可得,那还闹什么事!洗洗睡吧。
原因二:严峻的形势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奏:“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便可想而知了。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李世民全程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懂得帝位的来之不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巩固既得利益。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大骂道:“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非常纳闷,问道:“谁触怒了陛下?”李世民说:“还不是那个该死的魏征,屡屡在朝堂上跟我对着干,让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完,换了身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后,惊讶地问:“皇后,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这般解释:“我听说‘主圣臣忠’。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敢于直言,能够在圣明皇帝的后宫里,我感到非常幸运,又怎敢不祝贺呢?”
“出头鸟”魏征
大臣们给李世民提意见,特别是直言敢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困难,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颜值。一些电视剧中的李世民风流倜傥,和蔼可亲。那么史实中的李世民颜值如何?是大帅哥、美男子嘛?NO!完全不是,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李世民的容貌庄重肃穆,文武百官见了他,吓得手足失措。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面善的领导,他看起来好似大灰狼、不像喜羊羊,无形中,给进谏者增添了许多压力。对此,李世民心知肚明,所以每次接见大臣,“必假颜色”,勉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电视剧中张丰毅版李世民)
2.权力。这是最关键的因素,李世民要是没权,谁会怕他?韩愈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倒大霉,本来进谏是为了皇帝好,结果你说了逆耳忠言,人家不领情,还要宰了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就算不杀,贬到儋州、崖州等偏远地区,仕途受影响不说,还得受皮肉之苦。一个官员,千辛万苦爬到高位,与其进谏冒风险,还不如多磕头,少说话,至少不亏。李世民和李治都抱怨过:群臣不喜欢进谏,都喜欢明哲保身,要是大家进谏都蔚然成风了,李世民也没必要去鼓励,甚至花钱赏赐。
3.作风。李世民是个军人出身的皇帝,18岁随父起兵,27岁前,已经是位饱经沙场的名将,这样的人,往往行事果断、眼里揉不得沙子。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能够亲手射杀自己的兄弟;李元吉死后,她跟弟媳走在了一起,生了一个孩子,后来鉴于四弟无后,就把这个孩子过继给了元吉。不管什么原因,能对兄长、弟媳下手,那绝对不是懦弱之徒,连他们都能动,你作为一个大臣,他有什么下不去手的?
给李世民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魏征不但敢进谏,还敢直言进谏,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与之相对的,同为宰相,房玄龄就没有这样的胆量。贞观十年,有人向李世民打小报告,说那些三品以上的官员,个个自命不凡,仗着自己官大,不把王爷们放在眼里,李世民闻讯大怒,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来,臭骂一顿。眼见皇帝火气极大,“玄龄等战栗,皆拜谢”,魏征却能有理有据的反驳。
再如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听说高士廉、房玄龄问玄武门的修缮情况,大怒,将两位宰相叫来训斥一顿,听完,房玄龄的反应是“拜谢”,主动承认错误。魏征呢?他的做法正好相反:“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拜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不知道你们在搞什么鬼!简直莫名其妙!人家房玄龄是陛下的股肱之臣,了解下北门的事有什么不可以。
魏征这么喜欢当出头鸟,李世民非但没整他,还让他在身边工作了十六年,最后得以善终,其中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宽容?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原因一:安抚太子、齐王余党的需要
我们还是从头开始说起,武德九年六月的宫廷政变结束后,怎样处理东宫、齐府余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秦府众将想来个绝的,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百余人全部杀掉,家产查抄,以解心头只恨,此言一出,闹得人心惶惶。然而,李世民并不希望这样,因为他刚刚夺权,地位并不稳固,若将宫府余党赶尽杀绝,容易激起他们的殊死反抗,破坏社会安定;且唐朝刚刚建立九年,内则民生凋敝,外有突厥威胁,李建成在地方也有势力,如果再激化出一场内战,百姓、政府都承受不起,东突厥可获渔翁之利。所以用李渊的名义大赦天下,下诏:“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
(唐三彩)
说是这么说,但新当局真的对政治犯 既往不咎嘛?人们心中不禁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特别是宫府的余党们,他们“虽更赦令,犹不自安。”与此同时,不断地有人检举他们,抓捕他们,想趁机邀功领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留了魏征一命。当他得知问魏征一直劝大哥杀自己,大哥不从时,便厉声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举止自若,回答说:“前太子要早听我的,绝对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可见魏征挺横,就算败局已定,他还敢这么说,真是死不悔改,属于顽固分子。在一般人看来,李世民应该对他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
可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不杀,还委以重任。此举便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连魏征这样,敢当面顶撞我的太子余党都没有被处分,那其他余党呢,就更不用说了,组织定会对他们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在这件事中,魏征就是唐太宗树立的典型。好比当年刘邦封赏雍齿一样,众将见刘邦最恨的人都有赏,自己那份呢?肯定也少不了呀!既然有利益可得,那还闹什么事!洗洗睡吧。
原因二:严峻的形势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奏:“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便可想而知了。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李世民全程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懂得帝位的来之不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巩固既得利益。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宋江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一般情况下,外人不容易看清楚他的本来面目。只是这样谨慎的人,也会犯些错误。当然这错误并不小,宋江差一点因此而
-
说道“金瓜子”,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是不是我们经常嗑瓜子的那个瓜子样子,其实之前不是的,到了后来就是了。金瓜子这种东西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在宋朝、元朝、明朝均有出现过,不过当时对于金瓜子的定义不是很明确。
-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
-
在两宋的历史上,最出名的女政治家应该就是刘娥了。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在历史上她与与武则天、吕雉齐名。她理政期间,政绩斐然,还发行了交子,也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原本她出身还算是显贵,祖父刘延
-
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时候,张謇考的六十名贡士。在京城,从乡试、会试一直到殿试,一共化了三十五天。在这三十五天当中,张謇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