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杀魏征的真实原因:绝非宽容那么简单
(昭陵韦贵妃墓墓道)
魏征小时候,还没成年,父亲就死了,非常落魄,曾出家当过道士,隐居了一段时间。他之所以能够上位,除去才华、太子余党身份外,还因为时代背景,在隋末战争中,他脱颖而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先受到李建成的赏识,后获得李世民的认可,最终在贞观年间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与魏征背景相同、经历类似的还有很多,他们并非世代显宦的名门望族,而是靠乱世崛起的山东庶族。
当初瓦岗寨失败后,魏征跟随李密来到长安,并没有被起用。于是他主动要求“安辑山东”,朝廷批准了,出发后,魏征修书一封给昔日战友、同为山东庶族的李勣,劝其降唐,李勣得到书信,很快同意。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派魏征到山东“宣慰”,还允许其“便宜行事”,想利用他在山东的影响力,迅速稳定局势。途中,碰到有人押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师行去京城,魏征放了他们以安抚人心。李世民听说后,也表示认可。贞观六年,诸王、大臣多次劝李世民封禅,李世民自己也同意了,唯独魏征以为不可,他说:“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山东地区民生凋敝,要是封禅大部队来了,不知要给山东豪族带来多大的物质消耗,所以魏征表示反对。
“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异同”,在李世民的眼里,山东人、关中人确实是不一样的,为此,张行成劝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魏征不过一介文人,没什么可怕的,但站在他身后的人有份量,李世民虽然有时候不满魏征的直言,但考虑到他的背景,也不得不慎之又慎。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他需要利用山东庶族,牵制山东士族的势力,要是山东庶族被刻意削弱,门阀士族恐将膨胀。这对中央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原因六:印象管理
最后一个原因:李世民很善于印象管理,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人对你产生好印象。玄武门之变中,杀兄的事情饱受外人诟病,登基之后,怎么把自己的形象翻过来呢?这时,魏征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李世民说:“朕历观自古人臣尽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君明则臣直,李世民善于纳谏,容忍魏征,自然可以获得美名。故在千百年后,人们评价李世民时往往感到矛盾。
有时你甚至会发现,李世民的形象建设都有些过了,比如亲自给大哥送葬,还哭之甚哀,人都是你杀的,你哭的这么伤心会有几个人真正相信?还有贞观四年,史书记载:“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李世民接手的,是隋末的烂摊子,且贞观前三年都有大灾,“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经济基础差,还有大规模的灾害,怎么第四年突然就能发展的这么好了?还全国范围内的夜不闭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以上现象不符合常理,可能贞观四年的情况却有好转,但好不到这个程度,史书明显过誉了。没准,当年的“大唐新闻联播”就是这么播报的。
在魏征生前,李世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但在魏征死后不久,君臣关系还是破裂了,李世民取消了与魏家的婚事,并一度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昭陵魏征墓)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隋唐嘉话》、《北史》
孟凡雄:《魏征故里考辨》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他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他是萧何的二十八代孙,他是电视剧中《琅琊榜》中深谙帝王之术的梁武帝。萧衍是南齐的权臣,享受着“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待遇,貌似凡是享受这种待遇的权臣,都绝非
-
看过《鹿鼎记》原着的人都知道,韦小宝曾经就自己的身世问过春花,爸爸去哪了?春花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一天业务这么忙,不知道。自此,小宝
-
明写和宝玉有染的女子 第一个便是美丽多情的秦可卿。这是《红楼梦》书中第五回宝玉睡在秦可卿床上在梦中被警幻仙姑所授云雨之事时发生的。
-
我们对于商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历史的课本上商鞅变法非常的醒目,因为商鞅这个人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竟然是被秦惠王活生生的车裂了,但是,
-
提及古代的酷刑,也许大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极刑。极刑的确是我国古代最为残忍的一种刑法,但是历史上比凌迟更加残忍的刑法也是比比皆是,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