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出处、作者、赏析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 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 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崔豹《古今注》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作,所以建武扬威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锡有功诸侯。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五言古诗,年代盛唐。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
-
青玉案 宋代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
唐诗名句乌啼隐杨花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李白诗《杨叛儿》 作品信息 【名称】《杨叛儿》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古体诗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