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词典籍 > 唐诗大全 > 陈子昂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陈子昂诗《感遇》(其二十三)赏析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1-12 11:16:33阅读:
  感遇(其二十三)

  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

  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

  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

  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

  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

  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

  叹息此珍禽。

  陈子昂诗鉴赏

  这是一首寓言诗。全诗句句是写鸟,也句句是写人。

  诗一开始就点出了诗的主角-- 羽毛赤青相杂的翡翠鸟。这种鸟生长在南方,筑巢在神话中名贵的三珠树上,这鸟本来自由自在,雌雄双飞,不幸被美人所喜爱,比之于黄金一般,于是这鸟就倒霉了,翡翠鸟为什么会被美人喜爱呢?因为它的羽毛长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采垂花,斑斓增艳。因此作为鸟,就不免在炎热的南州被杀,而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翡翠鸟既然知道自己将受到杀身之祸,何不远走高飞呢?可怜,这鸟儿巢居南海,还能算不远吗?没有用,虞人(周礼职掌打猎的官名)还是用罗网来找到了它。不论是鸟是人,总是有了才华,反被才华所累,正如象有齿,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杀身之祸一样,这样的遭遇,岂能不令人叹息呢?

  这首诗句句寄寓很深,鹂栖居贵树,意喻诗人品志高洁,因为羽毛美丽被美人喜爱,意喻诗人的文才出众被武则天相中任用,用以点缀升平;被美人喜爱的结果却是杀身去羽,意喻被统治者压迫,丧失自由;翡翠鸟逃不出虞人之网实则象征诗人力单势薄逃不出统治者的控制。因此结尾叹鸟实为人自叹。近人吴闿

  生认为“此言士不幸见知于武后”,宋人刘辰翁认为“多是叹世,而卒不免”,将陈子昂比为扬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结束之后,最末第二句“多材信为累”,才把诗人的正意点出。一经点明,立即煞尾,这正是寓言的手法。这一寓言情节简单,但诗人叙述时却没有平铺直叙。开首二句叙述翡翠鸟的安乐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问句作一转折,五六两句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气氛打破,落入了残酷的结局,“炎洲”二字呼应“南海”,“玉堂”与“珠树林”对照,虽则两者都是豪华富贵的环境,而“珠树林”中是雌雄双栖,“玉堂阴”处是杀身委羽,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下文的“叹息”伏笔。七八两句,表面写得很繁华热闹,但美人头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牺牲了双飞双宿的小鸟的生命换得来的,热闹繁华的背后,正是凄冷悲惨。第九句照文理应该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远走高飞呢?”这里诗人用精简的手法,省去问题,而用“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这两句不问自答,然后落出正意:“多材信为累”,而以“叹息”

  作为结束,用“珍禽”两个代用词,反应起笔的“翡翠”.“多材信为累”这一句,已由鸟说到人,诗人却马上缩住,一笔宕开,仍归之于鸟。短短十二句诗,艺术结构上却这样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内在的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自是五言古诗的正声。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陈子昂《答洛阳主人》全诗赏析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主人亦何问。旅客非悠悠。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沈福 作品赏析【注释】:主人亦何(

  • 陈子昂《彩树歌》全诗赏析

    嘉锦筵珍树兮。错众彩之氛氲。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青春兮不可逢。况蕙色之增芬。结芳意而谁赏。怨绝世之无闻。红荣碧艳坐看歇。素华流年不待君。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缤纷。

  • 陈子昂《观荆玉篇》全诗赏析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作品赏析【注释】:原序:丙戌岁,余从左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军幕次于张掖河。河州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

  • 陈子昂《感遇·之一》全诗赏析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作品赏析【注释】:微月生(一作出)西海。幽阳始代(一作化)升。圆光正(一作恰)东满。

  • 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全诗赏析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作品赏析【注释】:御(一作衔)酒舞薰风。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