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词典籍 > 唐诗大全 > 陈子昂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诗《送别崔著作东征》赏析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1-12 11:16:36阅读:
  送别崔著作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

  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

  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

  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

  归邀麟阁名。

  陈子昂诗鉴赏

  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 (《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崔 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 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 “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

  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平州。这里指孙、李叛军的巢穴。“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卢龙塞,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建安十二年(207 ),曹操北 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败乌丸。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魏志田畴传》)。麟 阁,戴梓敫蟆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垂拱 三年,凿山开道,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 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 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象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 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读来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陈子昂《感遇·之十八》全诗赏析

    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世道不相容。喈喈张长公。

  • 陈子昂《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全诗赏析

    谢病南山下。幽卧不知春。使星入东井。云是故交亲。惠风吹宝瑟。微月忆清真。凭轩一留醉。江海寄情人。

  • 陈子昂《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全诗赏析

    空濛岩雨霁,烂熳晓云归。啸旅乘明发,奔桡骛断矶。苍茫林岫转,络绎涨涛飞。远岸孤烟出,遥峰曙日微。前瞻未能眴,坐望日相依。曲直多今古,经过失是非。还期方浩浩,征思日騑騑。寄谢千金子,江海事多违。

  • 陈子昂《感遇·之十一》全诗赏析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作品赏析【注释】:天下久(一作乱)无君。舒可(一作

  • 陈子昂《感遇·之一》全诗赏析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作品赏析【注释】:微月生(一作出)西海。幽阳始代(一作化)升。圆光正(一作恰)东满。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