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民俗 > 民间传说

关于浆面条的传说故事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2-21 12:58:08阅读: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河南洛阳的传统名吃。是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洛阳、汝州、新郑、唐河等地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独特,咸香适口,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历史传说一

这浆面条是起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当时是以豌豆浆面条著称,历史悠久。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

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浆作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浆面条这一食谱,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历史传说二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历史传说三

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

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每到饭时,满院飘香。孩子们闻到浆味儿,兴奋异常。三碗两碗,风卷残云。

若此时家中来客,浆饭招待,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当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儿讲究了:白面条、芹菜、大绿豆、(或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绿白红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剩浆面条儿”是浆饭中的上吕,民谚云:“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见其魅力。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为什么薛丁山要三请樊梨花

    民间流传着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为什么薛丁山要三请樊梨花呢?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的故事:樊梨花大义灭亲开关降唐,薛仁贵感其忠义,令与丁山成婚。丁山误解樊梨花杀父的意图,休之。丁山陷烈

  • 钟无艳有什么历史故事

    关于钟无艳流传一个说法“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其实历来并没有这个说法。夏迎春是当代人随便虚构戏说的,这个说法也并不流传。战国时期齐宣王整日游手好闲,不理国事,齐国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状态而不知。就在

  • 范蠡鬻马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的大富豪范蠡,刚开始做生意时本小利薄,无法做大。后来,范蠡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大钱。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

  • 《亲爱的麻洋街》阻碍马晓晓前途的曾行和她妈妈

    《亲爱的麻洋街》这部剧,和谭松韵前不久的《以家人之名》有点类似,两位男主都是和她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而这次谭松韵搭档的男演员是许魏洲和牛骏峰,他们都非常帅气,演技很棒,对于马晓晓来说,同时被两个男人爱

  • 樊梨花点将

    程咬金说道:“小姐,虽是薛丁山无情无义,须念公婆面上,休得记恨,要做宽洪大量之人。破了阵图,好待元帅进兵。小姐十大功劳,我都晓得,快些去吧。”那小姐十分做作。程咬金在旁苦苦相劝。小姐只得允往。遂别了母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