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与坐堂先生的故事
今天我们称坐在室内为人诊治的医生尤其是中医一般都是坐堂医生,你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这其实和东汉著名的医生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很多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
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尽管张仲景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举孝廉制度还是当官了,在建安年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张仲景曾在长沙任太守的职位,虽然身在官场,但他仍然心系百姓,希望靠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想要为百姓治病。
但在封建年代,碍于官场礼俗,政府官员是不能随便进出民宅接近百姓的。但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人们医病,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医术。于是张仲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决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不理政事,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到大堂上来,他则端坐在堂上,为百姓诊治。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他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个字,人们敬仰张仲景,他的这一做法也被后人所沿袭。现在,一些中医在签名时,还往往在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个字。中药店也因此而称“堂”了。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而“坐堂行医”的治疗模式,也是今日医院的雏形。
张仲景在坐堂行医的时候,接触了不同的患者,也见识了各种疑难杂症。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不但医术更为精湛,也结合以往的经验,总结了更为科学、系统的养生经验。为当时身在恶劣环境下的人们生活能够相对轻松健康,提出了宝贵的借鉴。
-
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澄清巷人,家世以种桑养蚕为业,性格耿直,为癸酉科乡试举人,人称“杨二先生”。葛毕氏(即毕秀姑,绰号小白菜)为葛家童养媳,长得白皙秀丽;因穿绿衣白裤,人称“小
-
识时务者为俊杰,视时、视事而动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孟浩然,40岁出头,人到中年,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与抱负愈发强烈,下定决心赴京赶考,求取功名。作为诗人,孟浩然早已声名在外,朝中重臣王维与他情同手足。而面对
-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里居住的人们过着十分美满和幸福的生活。一天,民族村大寨的王家和小寨的熊家都添了子女,他们的父母就为他们定了“娃娃亲”。很快他们都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就准备为他们办理婚事。忽然有
-
张果老是哪里人,并不为人熟知,这主要是因为最早记载张果老的《旧唐书》《新唐书》两部史志中均未有明确的籍贯,前者说其“不知何许人”,后者说“晦乡里”,而唯一确切记载的是“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这就在
-
冬天打雷,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简称“冬雷”。一年四季打雷,都属正常天气现象,只不过秋冬雷雨天较少。“雷打冬”天气虽然在秋冬季不常见,但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天气现象“雷打冬”现象虽罕见,但并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