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传说及历史演变
《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端午节日用品叫卖者,从隔宿到五更,沿门唱卖,满街不绝。有的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状悬于门楣上,有的悬虎头。而仕宦之家还用红笔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大家都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用来避瘟疾,杭州人还有特殊风俗。,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节这天,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仅是富户巨室如此,虽贫苦之人,亦对时行乐。
至于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宫中,更是纸醉金迷的醉生梦死之世界。像《乾淳岁时记》叙述端午宫中习俗,要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还用五色菖蒲、百草制作山子数十座,“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还用大金瓶子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赏赐给后妃、内侍、诸阁臣僚的物品有翠叶五色、葵榴、金丝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以及紫练、白葛、红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赏赐细葛香罗、蒲丝、艾叶、彩团、巧粽之类。堪见当时端午节之豪侈,与原来“辟恶”及“纪念”意义已相去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离地数寸。然后驰马弯弓而射。射不断或射不中者为负。射柳要击鼓助威。射柳完毕要打马球。风俗是彼此影响、互相吸收的。所以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标又分有鱼标、鸭标、和铁标。因标上系有红缎锦,也叫“锦标”,夺锦标在唐人诗句中已有之,如卢肇《江陵观竞渡寄袁州刺史》诗就有“问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之句。这种大规模龙舟竞渡夺标,也经常引起争斗事件,互伤和气。所以往往由官府禁止,有的就直接由官府主持比赛,禁止两岸抛掷砖瓦及赛船之间举桨相斗。
武陵沅湘一带竞渡活动如上所述,其特点气势磅礴,船大人多,风格粗犷豪迈。而杭州西湖中龙舟竞渡则另具特色。吴地习俗称呼龙舟竞渡为“划龙船”。《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不过西湖龙船形制及划法却另有很多讲究。在龙船中舱伏有鼓吹手,两旁划桨十六,俗称其人为“划手”;在船头有一位篙师,手执长鈎立于船头,叫“档头篙”;在头亭之上,还要选长相端庄漂亮的小孩,装扮台阁故事,俗称为“龙头太子”;船尾高丈许,牵有彩绳,令儿童在上面化装扮成“独占鳖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贵妃醉酒”等戏剧人物造型。有竞渡龙船,也有画舫游艇供游客观龙船比赛。在正式比赛前数日,就开始祀神并在水中演练,称作“下水”;上岸后送神称作“拔龙头”。当头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带叶竹竿插树桥头,为来年出龙认色,作好准备工作。认色时,舱手执五色小旗插在画舫上,竞赛者龙船各认自己旗色,认旗色时龙船来回盘旋,叫作“打招”,船身一旋,水如溅珠,金鼓之声与水声相激,场面热闹动人。杭州一带龙舟竞渡仪式繁多,花样复杂,娱乐性和表演性更强。到了端午这天,“男女耆稚,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震动。士人供卖耍货、食品,所在城市,凡十日而罢。俗呼『划龙船市』入夜燃灯万盏,灿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清嘉录》描述了如上端午节盛况后,还引了一首无名氐《划龙船》乐府诗云:
汨罗死已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阳前。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钱水中迸。
冶坊滨口斟酌桥,楼头水面争妖娆!小龙船划疾如驶,大龙船划乱红紫。
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游。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
明清时代,龙船竞渡之风不仅在沅湘吴越之地盛况空前,在东南沿海福建、广州及四川一带均很盛行。除北方无水乡之便外,龙船竞渡成为各地普及的风俗。现存全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二百廿七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虽然形式或有出入,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风俗称作“画额”。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已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解释“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可“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视端午用雄黄防毒虫,所以,《白蛇传》的故事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显原形的情节。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此节
-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
-
“竖”中秋 《礼记》是记周代祭礼的书,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
-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但您是否知道这个习俗的由来呢?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
-
民歌具有什么属性?一般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和世代接续的口头传承。应该讲,这个归纳基本正确,因为当我们想到要采录民歌时,就难寻源头,只能得出这个结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有关民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