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 ,封常清出征。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奇寒,“旋”是“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凝”
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就更有说服力。至于“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 ,封常清出征。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奇寒,“旋”是“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凝”
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就更有说服力。至于“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门柳叶已大,春花今复阑。鬓毛方二色,愁绪日千端。夫子屡新命,鄙夫仍旧官。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
-
江上云气黑,山旱山昨夜雷。水恶平明飞,雨从嶓冢来。濛濛随风过,萧飒鸣庭槐。隔帘湿衣巾,当暑凉幽斋。麹生住相近,言语阻且乖。卧疾不见人,午时门始开。终日看本草,药苗满前阶。兄弟早有名,甲科皆秀才。二人事
-
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
-
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
一尉便垂白,数年唯草玄。出关策匹马,逆旅闻秋蝉。爱客多酒债,罢官无俸钱。知君羁思少,所适主人贤。
栏目导航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