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全诗翻译赏析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
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
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
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
向月胡茄谁喜闻?
岑参诗鉴赏
天宝七年(748)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岑参在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他。诗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其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
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茄十八柏》,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
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胡笳之声本来就是最悲的了,特别是由那“紫髯绿眼”的“胡人”吹奏起来,声音更见其悲,一曲未完,就连那西域楼兰能征惯战的军人听了,也不禁悲愁不已。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诗人似乎在兴致勃勃地继续诉说:进入凉秋八月的萧关,强劲的北风把天山的草都吹断了,昆仑山南晓月斜斜,此时“胡人”向月吹笳,那清晓的笳声,越发悲壮。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在胡笳的一片悲怨声中,我就要送您远行了,今后只有从秦地的山上去遥望陇山之云,以寄托思念之意;您住在那远离故人的边境,夜里不免会做离别的梦,当清夜梦回之时,望着满地如霜的月色,您恐怕不愿去听那悲凉的胡笳声吧?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读来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
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
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
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
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
向月胡茄谁喜闻?
岑参诗鉴赏
天宝七年(748)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岑参在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他。诗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其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
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茄十八柏》,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
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胡笳之声本来就是最悲的了,特别是由那“紫髯绿眼”的“胡人”吹奏起来,声音更见其悲,一曲未完,就连那西域楼兰能征惯战的军人听了,也不禁悲愁不已。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诗人似乎在兴致勃勃地继续诉说:进入凉秋八月的萧关,强劲的北风把天山的草都吹断了,昆仑山南晓月斜斜,此时“胡人”向月吹笳,那清晓的笳声,越发悲壮。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在胡笳的一片悲怨声中,我就要送您远行了,今后只有从秦地的山上去遥望陇山之云,以寄托思念之意;您住在那远离故人的边境,夜里不免会做离别的梦,当清夜梦回之时,望着满地如霜的月色,您恐怕不愿去听那悲凉的胡笳声吧?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读来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
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只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怜君独未遇,淹泊在他乡。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忆昨癸未岁,吾兄自江东。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熊生尉淇
-
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谿梦里山。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
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
-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作品赏
-
谿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
栏目导航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