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词典籍 > 文言文大全

曾巩《墨池记》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3-20 14:05:27阅读: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足见曾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注释]

    墨池记: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隐然而高:突起的高地。

    以:而。

    洼然:低而深。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后人号为“书圣”.

    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慕:仰慕。

    为:是。

    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不可强以仕:“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强:勉强。

    出沧海:泛舟东海。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下图:张芝墨宝)

    仕:做官。

    极:至,达,遍游。

    娱:快乐。

    意:心情。

    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纵情遨游。

    岂有徜徉肆恣:难道逍遥自在尽情游览时。

    善:好。

    能:拥有的才能。

    盖:原来。

    致:达到。

    及:赶上。

    岂:难道(不是)。

    彼:指王羲之。

    固岂:本来难道。

    深造:取得成就。

    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恐:担心。

    章:同“彰”,显扬。

    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揭之:标明。

    愿:希望。

    推:推究。

    心:想法。

    虽一能不以废: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

    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因以及乎其迹邪:因此连他的遗迹也加以爱护吗。

    其:表推测语气。

    推:推崇。

    勉:勉励。

    尚:崇尚。

    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为人楷模的人。

    遗风余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的思想。

    被:影响。

    [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赏析]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