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词典籍 > 文言文大全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3-20 14:14:26阅读:
    杨氏之子    作者: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 之: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 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字义:甚:很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指:拜见 乃:就,于是 示 :给 看 曰:说 未:没有

    孩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朗读方法

    /=停顿的地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新唐书·唐兴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唐兴传》原文及翻译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

  •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伤仲永 作者: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杨烈妇传   作者: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

  • 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 原文: 某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生四岁,而先人捐馆。某为儿童时,先妣尝谓某曰:“吾归汝家时,极贫,汝父为吏至廉,又

  •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两小儿辩日 作者: 列御寇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