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词典籍 > 文言文大全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心剑无语来源:忆溯流年发表于:2022-03-20 14:12:38阅读: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附录

    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

    “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闻

    余闻之久也 --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古今异义:

    1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众人:平常人,eg:许多人,大家

    5.稍稍:渐渐 eg:稍微

    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稍稍 众人

    古意:渐渐。 平常人。

    今义:略微。 人很多。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匡衡勤学》原文及翻译

      匡衡勤学   作者:葛洪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

  •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

      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陶渊明的一篇著名的辞赋作品。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

  •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与朱元思书 作者: 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青葱岁月 | 怀旧游戏 | 影音记忆 | 忆溯流年 | 历史朝代 | 野史秘闻 | 历史人物 | 神话传说 | 节日民俗 | 民间习俗 | 民间传说 | 民俗旅游 |

Copyright © 2022 忆溯流年怀旧文学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27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76号